3月27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研室在七教203教室召開第三輪課程組集體備課會。會議聚焦曆史教學邏輯深化與實踐育人路徑創新,通過教學示範、專家點評與集體研讨,探索思政課提質增效的新方向。會議由教研室主任王相東主持,課程組全體教師及專家博士共同參與,現場學術氛圍濃厚,思想碰撞熱烈。
以史為綱,深挖曆史邏輯築牢理論根基。楊曉玲老師以“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實踐與啟示”為主題,深入剖析紅軍戰略轉移的曆史邏輯。她通過對比越南戰争等國際案例,闡釋“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獨特價值,并借助長征中的關鍵戰役細節,如 “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凸顯黨的戰略智慧與鬥争精神。劉丁一博士建議,課堂教學需增強叙事感染力,可通過“紅軍為何選擇陝北”、“長征中的軍民魚水情”等故事化講解,避免理論教學的空泛化。王根生老師則以“近代中國各階級的救國探索”為題進行教學展示。他系統梳理了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及資産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通過地圖2D演示太平軍行軍路線,結合《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文獻,生動還原曆史場景。課堂抛出核心問題:“為何農民階級無法領導中國革命成功?”引導學生從經濟基礎、政治局限、文化觀念等多維度展開分析。賈康博士在評課中強調,需辯證看待曆史事件的雙重性,例如面臨太平天國“破壞性與建設性”的學術難題,須辯證地解讀既是舊式農民戰争的高峰,又因長期戰亂導緻政策空轉,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全面、客觀的史學思維。
專家把脈,理論深度與實踐導向并重。專家為課程設計提出精準建議,鄭教授指出,曆史教學需緊扣“重點、難點、亮點”,例如在解析各階級運動時,應突出其曆史條件、内在矛盾及時代局限性,幫助學生構建系統認知框架。王相東強調,理論教學需與實踐主題深度融合,建議增設“曆史情境模拟”“角色辯論”等互動環節,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三個為什麼”,深化理論認同。賈康博士從細節入手,以紅軍長征路線為例,提出“地理環境與戰略決策關聯性”的講解思路,通過具體地形圖、行軍日記等史料,生動展現黨的靈活戰術。朱懷遠老師則提醒,曆史評價需避免片面化,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基于多元史料辨析争議,以此培養批判性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思考思政課的共同本質問題。
凝聚共識,創新路徑賦能思政育人。通過研讨,大家認為:思政課教師應兼具“史學家”的嚴謹與“教育家”的情懷,讓曆史照進現實,讓理論紮根實踐。為此應當:構建“邏輯+故事”雙線教學模式,将曆史脈絡梳理與人物故事穿插結合,例如通過“洪秀全的理想與現實”、“長征中的普通戰士”等微觀生活叙事,增強課堂感染力;開發“沉浸式”教學資源,利用動态時間軸、虛拟曆史場景等技術,還原重大事件現場,提升學生參與感;深化校地協同育人,整合地方紅色遺址、檔案館資源,設計“重走長征路”“檔案裡的中國”等實踐項目,推動理論教學向實踐轉化。
此次備課會曆時三個小時,既有深度的學術探讨,又有務實的方案設計,為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未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研室将繼續以曆史為鏡、以實踐為尺,奮力書寫育人新篇章。
備課會現場(一)
備課會現場(二)
備課會現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