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院新聞

以讀書促交流,耕科研之沃土——博雅教研室召開科研成果彙報交流會

       10月24日下午,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博雅教研室在第五行政樓402會議室召開科研成果彙報交流會,太阳集团城网址83138院長權麟春、副院長王相東、副院長餘九林,以及博雅教研室全體老師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博雅教研室主任高慧主持。

       會上,歐婷婷老師依托敦煌學的研究背景,選取“末技偏功”在中國的興盛的主題作了彙報交流。她通過考察詞、章回小說的形成來評價佛教本土化的“買椟還珠”現象。彙報以梁代《高僧傳》為個案,分析了《高僧傳》所确立的價值坐标,再從曲子詞的形成入手,探究胡夷裡巷之曲如何走進廟會佛曲和唐代宮廷成為法曲,進而上升到對詞體最終生成的過程以及如何發展成雅俗的探究。在分析了曲子詞的形成原因和發展過程之後,通過對章回小說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的認識:一方面,高僧數量的減少與質量下降可能是造成“買椟還珠”式佛教本土化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通過對廣大俗衆的信佛現象和心理的分析,了解到佛教弘法中的誦經和唱導這些“末枝偏功”對于中國文化的進程産生了深遠影響,主要表現在詞的發展“興也音樂亡也音樂”,而小說的發展使得俗文學生生不息。

       随後,與會老師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開展了研讨。許敏雲認為,報告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很有啟發,比如和尚用俗曲來講經傳教的過程就很類似于老師在課堂上将深奧的、理論的東西用比較通俗的例子或者語言深入淺出地傳達給大衆的過程。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佛法得到了弘揚,但是精華的東西也可能已經丢了,大衆隻吸收到一些粗淺的知識。同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教學的方式方法,一些學理性的東還是不能丢,不能一味強調有趣,為取悅學生而降低要求。沈玉華認為,曲藝和唱頌佛經可以說是一脈同源,早期和尚弘法就是用不同的譜子來唱經。李春燕說,從《詩經》到章回體小說,“詩歌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發展的時間很長,對于後期文學樣式的發展形成了鋪墊,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是有“根”的,是一脈相承的。

       餘九林指出,“敦煌學”中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特别是随着一帶一路的發展,已逐步成為一門顯學。并就如何形成論文以及論文框架結構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

       王相東從佛法“買椟還珠”式的傳播當中體會到,我們今天的文化傳播和課堂教學過程有時候形式太強,可能會丢掉核心。他認為語言藝術博大精深,古詩詞研究既深奧又有趣,要多結合自己的專業背景做一些考究性的研究。   

       權麟春就讀書交流活動作了一些鼓勵性的發言。他鼓勵大家要多發論文,在專注教學的同時做好科研工作。在研究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能夠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去思考和讀書,最後解決問題。同時,他也指出,博雅教研室的工作要在“美”上面下功夫,争取做到發現美,弘揚美,追求美。

歐婷婷老師作彙報交流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