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院新聞

融科技強思政 深耕課堂育時代新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召開課程組集體備課會

3月20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在四教406舉行課程組集體備課會。會議由教研室主任王相東主持,課程組全體成員參與。會議聚焦曆史教學與科技融合、思政課堂創新設計等核心議題,通過示範課展示、互動研讨等環節,探索新時代思政課提質增效的新路徑。

深耕綱要課堂,應以史為鑒築牢信仰根基。會上,楊曉玲老師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開辟新道路的深遠影響》為題進行教學示範。她圍繞着“為什麼要繼續革命”與“怎樣繼續革命”兩條主線,深入剖析國民黨的曆史局限性與中國共産黨的政治任務,結合詳實的史料、生動的案例和清晰的闆書,還原了曆史原貌。課件設計上,楊老師巧妙運用圖表将複雜的曆史脈絡可視化,既增強了課堂的學術深度,又提升了學生的理解效率。在評課環節,與會老師高度評價楊老師的教學設計,一緻認為楊老師的課堂“史料紮實、邏輯嚴謹、啟發性強”,為曆史專題教學提供了優秀範例。鄭先興教授指出:“曆史教學是思政課的靈魂,隻有講清曆史邏輯,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曆史和人民的選擇。”

科技賦能教學,當以新促變激發課堂活力。王相東以《現代科技與思政課融合的實踐探索》為題進行綱要課“導論”說課分享。他提出,思政課需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将其轉化為教學創新的“催化劑”。在課堂設計中,他引入“學習通”平台,設置實時答題、彈幕讨論等環節,實現師生即時互動。例如,在講解“為什麼要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時,他設計小組辯論活動,幫助學生沉浸式理解綱要課的課程内涵。鄭先興教授對王老師的探索給予充分肯定:“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這種‘技術+互動’的模式,既符合‘Z世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又強化了思政課的思辨性。”教研室成員也紛紛建言,提議建立“思政課技術資源庫”,共享優質課件與工具模闆,降低技術應用門檻。

此次備課會曆時三個小時,既有深度的理論碰撞,又有務實的方案研讨,充分展現了教研室“以研促教、以教促學”的優良傳統。與會教師一緻表示,将以此次備課會為起點,持續探索思政課改革的新路徑,為培養有曆史自覺、科技素養、時代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備課會現場(一)

備課會現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