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博雅教研室進行了“如何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研讨會。會議由博雅教研室主任高慧主持,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了會議。
會上,各位老師積極就課程思政與教學相結合的問題發表了看法。陳霓老師認為,中國語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習大學語文也是尋找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路徑。大學語文這門課自身所具有的獨特資源優勢,使其可以肩負起課程思政的重任。同時,在課程思政的目标指引下,語文老師更要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念,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梁超老師提到,課程思政不是一門課,而是一種教育理念,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課堂教學各環節,即把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奉獻社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元素納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去。它是打通全員育人的“最後一公裡”,通過巧妙地價值引領,将其與知識傳授相融通,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是一種“接地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許敏雲說,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作者、作品及相關社會問題的思考,細心感悟和體會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明确自身的價值定位,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音樂老師沈玉華也就此發表了看法。她說,“我們通過音樂欣賞,可以了解世界各民族歌曲的表現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美,體驗美,拓展藝術審美的視野。聆聽世界民族管弦樂作品,可以陶冶大學生的藝術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審美價值取向,提升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也有老師認為,除了語文課、音樂課之外,教研室開設的其他課程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傳播優秀中國文化。同時,通過禮儀訓練和口才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自信心,學會更好地講好中國的文化故事。
最後,博雅教研室全體老師就如何在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達成共識。大家普遍認為,開展課程思政是适應課程本身教學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将教學内容與學生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最終實現價值引領,“以文化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源源不斷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視頻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