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
——讀《實踐論》有感
班級:商務英語一班 姓名:溫雅玲 學号:201701110017 指導老師:陳代東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對于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解讀,不同的選擇。對于書是如此,對與物、對于人,應該也是這樣。通過研讀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使我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近年來,經濟不斷發展,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這無疑是一件讓全國人民都深感幸福的事情,但這幸福的背後往往是我們億萬人民的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人類的生産活動是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他的一切東西都要取決于它。當我們面對一樣陌生的東西時,倘若我們不去嘗試,我們就永遠無法親身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甚至是道理。可以說,我們人的認識都是從實踐開始的,沒有實踐,就沒有認識。“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時間是不斷流失的,曆史是無法改變的,但是認識是不斷發展的,隻有不斷地去探索、追求,不斷的實踐,認識才有發展的動力。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以及“吃一塹長一智”,不正是這個道理嗎?在無數的失敗的經曆裡面,總結失敗,汲取經驗,我們才能找到成功的方向,才有了繼續向前的勇氣和力量。一個人,倘若不能理解到這一點,那麼,他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坎坷,必定成為他無法跨越的鴻溝。
在知與行的關系中,我認為知與行這兩者是有一定的區别的。在我看來,“知”是一種認識、人對某一事物的理解感知,“行”則是人在對某一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或認識時,對于這一事物置于不顧,不采取任何的行動措施。正如我上面所說的,我國經濟騰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變得更好了。但是在這個什麼都不缺的社會裡,卻缺了一種東西,那就是“德”。這個“德”包括很多,涵蓋範圍很大,小至生活小事,大至社會問題。小至“辦事不自覺排隊、亂扔垃圾、占座”等等,難道這些人不知道這些行為不好嗎?并不是的,他們這種明知不該行、不可行的行為,實則就是一種“缺德”的表現:大至某些公務員,拿着老百姓的納稅錢,先不說有沒有貪污腐敗,坐在空調間裡聊天、嗑瓜子、不幹實事等行為就已經夠令人發指的了。這是一種認知上的缺德,明知不可為,但偏為之。這種知與行不能夠合一的思想行為,耽擱了多少項目,耽誤多少生命,傷害了多少老百姓的心靈。在我們這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裡,民就是本,所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人民的齊心協力和努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隻有實踐,隻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才能辨别僞科學僞理論,才能夠捍衛真正的科學。因為真正的科學是經得起實踐的。我們中國共産黨在實踐中探索我們國家應該走社會主義道路,那麼怎樣走社會主義道路呢?在不斷地堅持和實踐下,我們探索出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那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于是我們成功了。而東歐某些國家,沒有去探索屬于自己的模式和道路,反而是盲目地照搬蘇聯模式,最後以失敗告終了。當别人告知我們某一事物如何時,會有什麼樣的體驗時,我們必須要親自去嘗試,我們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别人告訴我們的不一定就是真理,我們必須得有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見解,切莫人雲亦雲。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國家走什麼道路,不能别人說了算,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走就走适合自己國家的國情、适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要有自己的一套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作為個體,無論你在什麼崗位,學生還是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有自己的标準,活得有目标,要有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上進心,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敢于挑戰權威。
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真理,又利用實踐去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過程是能動的。又從理性認識又到引領革命實踐,這個過程也是能動的。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共産黨打敗國民黨,在1949年創立了新中國,确立人民民主專政政體的這個過程不正是印證了從理論認識到引導革命實踐從而發現真理的過程嗎?在《實踐論》中,我們對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作為一名大學生,更應該理解實踐的重要性,在學習和研究中,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動手能力的增強,不能盲目地崇拜,懼怕權威;要敢于質疑,挑戰權威。我們要學會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東西,堅持腳踏實地,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墨守成規,敢于創新,走出課本,走向社會,拒絕虛無主義。在曆史上,毛澤東同志還領導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用時僅三年便恢複了國民經濟,确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兩個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在曆史上被稱為重大貢獻的事件,無一不與實踐有關,可見,實踐是有多重要,讓我們更加堅信,隻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讀完《實踐論》這一偉大著作後,我深明實踐才能有真理這裡大道理。首先,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生産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活動的一個基礎,基礎打好了,以後的活動才容易進行。就像建造一座高樓一樣,想要建一座百米高樓前提是要有一個很好的基礎,不然整棟樓建好也是費的。很多東西在進行之前必先通過很好的實踐,這樣才能穩步進行,俗話說:欲速則不達。人類從認識自然規律到了解熟悉自然規律,這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實踐過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做一些活動時,很多都不通過實踐就開始進行,到活動進行到一半時,才意識到這個活動進行不下去,結果就中途放棄,這也導緻了時間用了,而活動結果沒出來的局面。這不僅做了無用功,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實踐說白了就是采取行動去驗證某一件事的過程,進而更好的發展這件事。在《實踐論》中提到:人的勇氣與信心與他對工作的内容和環境規律性的了解程度有着直接的關系。這對于我來說有一個特别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即将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都會面臨着各種機會與各種各樣的挑戰,而在這時,隻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加深認識,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這樣才能增強參加各種活動的信心,從而進一步完善自我。但是,實踐不是想做就做的,在進行實踐前,我們需要了解實踐的本質特性。
首先,我們進行實踐時,要學會掌握實踐的正确方法。正确的實踐方法是進行實踐的第一步,正确的選擇是成功的一半。正如我開篇所說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也許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選擇。實踐具有時間與地點兩個性質,因此實踐的内容會随着時間以及場合的變化而變化。一旦時間或者地點發生變化,那麼實踐就可能進行不下去,所以進行實踐需要掌握好時間和地點。
我們進行實踐時,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有些時候需要十次、百次、千次甚至上萬次實踐才能達到我們預想的目标。所以總結實踐經驗教訓顯得極為重要。有些人在做完實踐之後,就把實踐過程結果給忽略了,結果在進行下次實踐過程時,就把同樣的錯誤帶到下次實踐中去,這導緻了不必要的浪費,确實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有些人就是有那麼一種陋習,總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很重要。因為通過總結,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身上的不足之處,進而我們就能很好的填補我們的不足,這樣我們就不會出現浪費時間的情況。
在我們身邊,實踐無處不在, 其實社會實踐也是一種很好的實踐。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社會需要些什麼,最缺的東西是什麼,我們認識到這些問題之後,對這些問題進行總結,然後把總結出的問題拿出來解決,解決之後,再進行實踐,看看我們的方法是否适合我們當今社會。如果發現方法不對,或者方法有點不合适,那麼我們再采取其他更好的措施去解決。
總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标準,這句話運用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最好不過。因為實踐方能出真知,也就是隻有通過不斷地實踐,經受不斷的考驗,我們才能知道哪方面我們需要更改,哪方面我們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