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健康中國背景下中青年群體對有機食品的需求及期待的調查報告
班級:2017級 外國語學院英語一班
調查小組組長:嚴彤彤 學号:201701010017
調查小組成員:梅曉晴 學号:201701010021
調查小組成員:麥依琳 學号:201701010019
執 筆 者:麥依琳 學号:201701010019
内容摘要: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開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是發展目标,是發展模式,對于人民而言則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在人們對物質水平的要求逐漸增長的當下,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國人人心惶惶。民以食為天,因此“安全”、“健康”、“營養均衡”這類詞語成了絕大多數國民心中的比“美味”更重要的飲食關鍵詞。早在本世紀初,政府已經開始關注有機食品範疇,通過一直以來的科普活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因素影響,已經有越來越多國民關注和選擇有機食品。瞅準了市場需求的商家也推出了許多有機食品,但其中的真實性令人堪憂,作為消費主力的中青年群體對于有機食品的了解少之又少。本報告采取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形式,帶大家探究一下在建設健康中國的背景下我國消費主力的健康觀念究竟如何,以及分析一下我國有機食品的供給與需求的真實情況,并在最後淺談一下在此大環境之下應如何滿足國民對于有機食品的需求與期待。希望以此能讓更多人了解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對于國民生活的意義。
關鍵詞:健康中國;中青年群體;有機食品;需求;期待
一、調查背景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而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已經解決了國民的基本溫飽問題,我國絕大多數國民的追求已經不僅僅是在于吃飽穿暖,而是升級了成為吃得健康穿得體面。
同時,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也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是一個發展目标;是一種發展模式;從人民生活角度看則是一種生活方式,旨于讓人人都擁有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也被呈到了衆人面前。民以食為天,吃向來是被放在首位的。但食材愈發多樣新鮮,烹饪技術不斷創新,營養搭配更加科學的同時,食品安全的維護卻跟不上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和嘗試選擇有機食品,有機食品行業也因此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那麼作為我國消費主力的中青年群體,他們對于有機食品的了解程度,選擇有機食品的原因,對有機食品的疑惑和顧慮,便對我國有機食品行業的發展和行業監督方面有着極大的參考作用,也對我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有着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調查時間、地點、對象等
調查時間:2018年7月-8月
調查地點:佛山
調查對象:中青年群體
調查方法:資料調查、問卷調查
調查内容:通過設置場景性問題調查中青年群體對健康中國概念的理解,對有機食品的了解和需求。
三、數據分析
(一)受調查人員以女性大學生居多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調查男生占31%,女生占69%,其中學生182人,在職人員26人,20歲以下131人,20-50歲77人。
(二)受調查人員薪資多集中于2000元以下
在對“您的薪資情況?”的調查中,2000元以下有82%,2000-3000有6%,3000-4000有5%,4000以上有7%。
(三)大多數調查對象對有機食品保持觀望态度
“您是否購買過有機食品?”和“假如有機食品的品質和價格都提高了,您在以後的生活中會考慮購買食用有機食品嗎?”的調查中,66%的人購買過,34%沒有購買過;84%的人表示也許會購買,7.7%的人表示非常感興趣,而剩下8%的人則表示不會購買。
從圖5看,超過半數的人都有過購買有機食品的經曆。這也恰恰證明了我國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人們消費觀念所産生的改變。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購買過有機食品,意味着他們對有機食品是有所關注并且願意去嘗試的。而關于“以後是否會考慮購買”的問題中,則絕大多數填寫人選擇了“也許會購買”,也反映了在今時今日,大部分人對于有機食品在短期内依然是保持着觀望态度。相反,僅僅隻有8%左右的人表示會對有機食品持有積極态度。
(四)人們購買有機食品的頻率低
在對“您購買有機食品的頻率是?”的調查中,選擇“甚少購買”的有81%,選擇“每周一次”的有11%,選擇“一周2-3次”的有5%,選擇“每天都購買”的有3%。
在圖5中可以知道,超過半數的人都有過購買有機食品的經曆,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人的購買頻率都非常低。“甚少購買”的選擇率高達81%,表明即使大多數人确實有過購買經曆,也可能隻有那麼一次或兩次“嘗新”經曆。就現在而言,有機食品确實還沒有真正進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裡,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也僅僅是“露過臉”,還不能躺進主婦們的菜籃子裡。
(五)人們并不比較青睐有機食品
在“在價格相當的情況下,普通食品和有機食品之間您更傾向于哪一種?”的調查中,62.5%的人表示會選擇有機食品,而剩下的37.5%的人堅持選擇普通食品。
(六)價格成為影響有機食品銷售的主要原因
在“您認為以下哪些因素會影響您購買有機食品的欲望?”的調查中,“不能保證真實性”選擇率為82%;“價格過高”選擇率為80%;“普及度不夠”選擇率為55%;“保鮮期太短”選擇率為30%;“種類太少”選擇率為25%;“其他”選擇率為0.48%。
由以上兩個問題的調查中可以得出結論,“價格”顯然成為了人們選擇有機食品與否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對于仍然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有機食品的培育成本高,直接導緻了有機食品的售價高。但同時大多數家庭的收入以及其增長卻并不可以滿足他們用有機食品替代普通食品的需求,于是便形成了一種“觀望多于嘗試”的局面。價格始終是滿足人們對于有機食品需求這件事上最根本的阻礙。而僅次于價格的就是“有機”的真實性,作為普通消費人群,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分辨出食品包裝上“有機”二字所表示的真假。花了有機食品的錢買了普通食品,是人們最不想遇到的事,這意味着自己辛苦賺回來的錢被黑心商家賺走了。
(七)蔬菜和主食成為人們選擇有機食品的首選
在對“假如有衆多有機食品供您選擇,您可能會選擇哪些?”的調查中,80%的人選擇了有機果蔬;79%的人選擇有機大米、五谷或者豆類;36%的人選擇了有機肉類;36%的人選擇了有機食用油;30%的人選擇了有機雞蛋;隻有不到1%的人選擇了其他。
(八)人們對于有機食品的認識不準确
在對“您認為以下哪些是有機食品? ”的調查中,84%的人認為是有機構認證的綠色食品;57%的人認為是自家種植的産品;47%的人認為是在超市購買的“綠色食品”;29%的人認為是轉基因食品;2%的人認為其他。
(九)熱門銷售渠道依然受重視
在對“您更希望有機食品日後以怎樣的方式普及?”的調查中,75%的人希望是電商渠道;74%的人希望是傳統交易方式;64%的人希望是個體種植經營零售;2%的人希望是其他方式。
傳統交易方式和電商渠道作為現在最普遍的兩種交易方式,在将來也将會長期占據交易的主導地位。一種是以真實為優勢,人們可以自己親自去挑選和衡量食品的品質;而另一種則主打便利,為很多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去精挑細選的人們提供了恰到好處的服務。這兩種符合絕大多數中青年群體的交易方式,在沒有更好的交易方式出現之前,将會一直受到青睐。因此,通過這兩種渠道去推廣和普及有機食品,相信會是一個有可能實現雙赢的方式。
(十)大多數人有相對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對“ 請勾選以下與您自身相符的生活習慣?”的調查中,66%的人選擇了良好的飲食習慣;47%的人選擇了規律性的運動;40%的人選擇了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或者遊戲上;37%的人選擇了良好的作息習慣,不熬夜;24%的人選擇了習慣性吃外賣;11%的人選擇了其他;有6%的人選擇了喝酒或抽煙。
健康中國,從人民生活角度看則是一種生活方式,旨于讓人人都擁有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從數據中可以得知,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良好飲食習慣、作息和規律運動,這三者都是我們常說的健康生活習慣,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這三者以外,“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或者遊戲上”這一選項占比也高達40%。說明電子産品對于現代人而言早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很多人并不能有節制性地使用電子産品。過度使用電子産品,反而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說抽煙喝酒等不良的有害于身體健康的行為了。
綜合以上這麼多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在目前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之下中國國民對于有機食品是有着一定程度的需求和相當的期待。但這個需求與期待并不算高,絕大多數人還是持着觀望的态度對待有機食品。但是由于食品安全問題,有機食品售價過高,人們對于有機食品了解過淺等等因素的影響,限制了大部分中青年群體對有機食品的消費。
四、原因分析
(一)健康中國戰略影響了中青年群體的生活觀念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國”概念。這是健康中國概念首次出現于大衆面前。緊接着在2016年8月,健康中國也出現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健康與衛生大會的重要講話内容中,并于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曾經指出:“健康中國”從人民生活角度來看,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人人擁有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家家享有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國的概念,從第一次出現在國民面前就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中青年群體的生活觀念。随着這個概念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中青年群體更甚。他們在這個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之下,開始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關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那麼他們最先開始關注的自然就是民生第一重——食。生活觀念的變化促使他們更多關注吃進嘴裡的東西的健康與否,原材料是最重要的一環,有機食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他們的關注。
(二)我國食品安全現狀令人堪憂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領域頻頻出現令人堪憂的事件。“地溝油”、“瘦肉精”、“蘇丹紅”、“塑化劑”這類詞彙都并不令人陌生,甚至一度令國民人心惶惶。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就像病毒一般,從動物食材蔓延到植物食材,甚至連人們在吃零食喝飲料的時候都要擔心有沒有放了過量色素。
企業違法生産加工,存在着多少黑心工廠為謀私利,于是給豬喂瘦肉精,給蔬菜打大量農藥。他們生産,但他們自己卻不吃,待到這些有安全隐患的食材到了市場後,任由毫不知情的市民們買回家食用,這不就等同于是讓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酵?等到了真正發現問題的時候,或許已經奪去了某些無辜市民的健康,到了那個時候已經很難真正追究到黑心廠家的責任了。再者,我國食品安全标準體系的滞後也是導緻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一大誘因。食品安全标準體系本應是為人民把關,但在這裡出了問題,食品安全自然難以得到保障。這樣一來,普通農副産品的信譽度出了問題,人們自然就會把目光投向号稱更加健康安全的有機食品了。
有機食品受到了關注,但卻沒有應有的良好表現。冒牌商品問題屢禁不止,對于有機食品而言,冒牌商品是最令消費者寒心的問題。尼爾森的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欣賞食品成分透明化,并且越來越關注食品包裝和标簽上的字樣。很多消費者在選購有機食品的時候,也僅僅隻能是憑借食品包裝上的标注和标識去簡單分辨有機食品和普通食品。可是這所謂的有機食品是否真正“有機”,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是并不知道的。這樣一來,又如何讓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抱有高期待。
(三)作為我國消費主力的中青年群體對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我們現在所說的中青年群體,大多指的是70、80、以及90後的人們。這個人群大多數都是受過一定程度的良好教育的。尤其是80和90後,他們不像自己的爺爺奶奶輩從小生活得很艱苦,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他們大多無需顧慮溫飽問題并且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的生活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人們,自然對生活水平會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住得舒适之外,吃得營養才是中青年群體最為看重的。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代表着他們會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他們會對高品質食品更有需求,因此有機食品的吸引力對于他們而言自然就更大了。
全球著名的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曾在2015年發布了一份《全球健康飲食報告》,其中顯示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渴望一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消費者的越來越偏好有機、天然以及低卡路裡的商品,于此同時還會考慮商品的脂肪含量。“無人工色素”和“非轉基因”是中國受訪者認為最為重要的健康食品屬性。
(四)有機食品在自身優勢上更勝一籌
有機食品的優勢在于它不含有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抗生素以及不使用轉基因技術。有機食品在生産過程中是不允許使用化學合成物質的,因此有機食品中的污染物質含量自然會低于普通食品。并且其種植土地、灌溉用水和空氣環境質量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也是有機食品的營養含量及其安全性都遠遠超于普通食品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味道較好、避免疾病、保護土壤也是有機食品的特點。有機食品不僅僅是符合人民大衆的健康飲食的需求,也同時滿足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受到人民大衆和國家政府的青睐也是理所應當。
(五)有機食品售價高與大部分家庭經濟水平相悖
目前,我國尚未實現全面小康,我國也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表明,我國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水平還不算高,而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足以将高昂的有機食品培育成本,降低到大衆可以接受的範圍。這恰恰就是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凱恩斯認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有機食品售價高與大部分家庭經濟水平相悖,成了限制大衆消費有機食品的重要原因。畢竟有機食品的售價通常都比普通食品的價格高出30%—80%,有機蔬菜的價格甚至是普通蔬菜的2—3倍。價格如此懸殊,但普通家庭的收入卻始終“四平八穩”,增幅甚微。這樣,想要滿足大宗對于有機食品的需求簡直是難上加難。
五、可行性方案
(一)提高技術以降低有機食品的生産成本
有機食品的優勢确是明顯,但它的售價通常會比普通食品高出20%~30%,這常常使得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望而卻步。
售價高的根本原因是成本。有機食品培育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這就意味着它在更健康的同時,成本會更加高昂。有機食品的對于種植環境有着極高的要求,需要花費更多資源,但這不代表産量會更高。相反,由于我國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還并不能為人們提供價格不那麼高的有機食品。科學技術不能提高,意味着成本無法降低,這樣根本無法使有機食品更加“接地氣”。國家應該更專注于有機食品培育技術的研發和升級,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國民擁有更健康的,提高有機食品的培育技術有利于降低其成本,在源頭處解決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
(二)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要想滿足國民對于有機食品的消費需求,除了從産品入手,還要關注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當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其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預期都會影響他們的消費選擇。如果他們的可支配收入長期平穩,增幅甚微,那他們是不可能願意去多花一筆不小的資金去購買有機食品的。
1、完善工資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
要想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就要增加居民的現期收入。應該要依法完善工資的增長制度和支付保障機制,隻有讓國民的工資收入有了保障,有了切實可見的增長,才能讓他們有去消費的信心。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他們的消費需求自然也就更容易得到滿足了。
2、加強财稅調節,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加強稅收有利于再分配的更公平,有機食品這種偏高消費商品,一次兩次絕大多數家庭還是會購買的,但要想長期消費卻是有心無力了。加強财稅調整,提高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居民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更好地促進消費需求的持續有效增長。
3、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提高居民預期收入
這其實與增加居民的現期收入同理。中國的國民,無論貧富都希望能為自己以後的生活謀得保障,因此許多人會為了給自己攢養老金或者攢以備不時之需的資金,而選擇非常有規劃地消費,輕易不會多花一塊錢。這種心态就導緻了很多人對有機食品是隻“遠觀”而不“亵玩焉”。道理也很簡單,隻有讓居民看到未來的可見收入也就是預期收入足夠客觀,才會在當下有勇氣無後顧之憂的進行消費。
(三)加強市場監管,完善食品市場相關法律法規
隻有生産廠家和國民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突出,食品污染、冒牌商品等等的食品醜聞更是影響市民對有機食品需求不高期待不高的重要因素。
第一,建立新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加快建設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人們并不僅僅是對有機食品信心不高,對普通食品也是同樣。不健全了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何談更好地滿足國民的食品消費需求。
第二,規範食品市場秩序,加強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食品市場的信任缺失,是影響消費者選購有機食品的重要原因。消費者無法信任我國當前的食品市場,是因為問題頻發,沒有得到根治。那就應該加快規範食品市場秩序,讓有機食品真正有機,讓有機食品的标識變得令人安心。屢教不改,屢禁不止,那就加強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做錯事就應該受罰,人民群衆的健康不是兒戲,作為執法部門絕不能輕易退讓,反而更應該嚴懲,讓全行業都知道觸犯法律法規是什麼後果。
隻有讓消費者對有機食品有足夠的信心,才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待。
參考文獻:
[1] 李琦章.我國中、青年消費群體的消費價值研究[J].商業研究,2007(8):3.
[2]樊永祥.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完善食品安全标準體系研究[J].專家評述,2016(6):2.
[3]楊楠.消費者有機食品購買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工商管理,2015(5):7.
[4]王曉易.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健康中國”[EB/OL].https://3g.163.com/news/article/AKGLJ4LK00014Q4P.html#adaptation=pc,2015-03-12.
[5]尼爾森:2015全球健康飲食報告[EB/OL].http://www.useit.com.cn/thread-13478-1-1.html,2016-09-29.
[6]顔曉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要意義[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104/c40531-29744175.html,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