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了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的曆史使命,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讓全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須推翻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在當代的青少年中有着重要的影響力也警醒了我們當代青少年要争取早日實現我國的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夢,我校為響應我國的進一步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國情教育,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口号,推行了實踐教課環節讓我們更清楚地去了解我國的國情和發展史。在宿舍,我們觀看了《辛亥革命》,一部關于我國曆史上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也是以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讓我們更深刻認識到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的重要性。
電影是以秋瑾起義為起點,一開場是以較悲壯的音樂為背景渲染悲壯、凄涼的基調襯托出秋瑾等革命戰士為革命所壯烈犧牲的無畏精神和偉大性。在影中秋瑾在處決上說“死并非不足懼,亦并非不足惜”,盡管身處麻木的社會,遭人衆不解,但仍堅持要革命的精神,這句話也體現出了當時革命人要推翻封建傳統社會,建立民主制度和解放人民的決心。也讓我們看到了革命在那時是被認為是叛國的行為,在清政府的封建專制統治制度下,國人是麻木的,仍渴望腐朽的清政府給他們帶來美好的生活。
此時中國是内憂外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時勢造英雄,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孫中山先生應勢而生,孫中生先生看見中國的清政府如此腐敗和外國的列強搶占我國的主權,認識到我國要想強大起來就要進行革命,建立民主制度,推翻封建王朝。在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東京成立了革命團體同盟會。同盟會彙聚了一群志向相同的年輕人緻力于革命,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黃興,林覺民等。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僅提出了革命的綱領,還多次發動武裝起義,但都起義失敗。電影中,黃興率敢死隊120餘人在廣州舉行起義,大部在激戰中犧牲其中寫下“與妻書”的林覺民也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了,在這場戰役中72位烈士被葬于黃花崗,故是役史稱“黃花崗起義”,讓我們看到了革命人士的無畏犧牲精神,革命人士忽略了群衆基礎,沒有形成成熟的革命武裝系統和理論,在清政府的大力圍剿下大批革命人士在當時遭到逮捕,一定程度上消減了革命人士的人數,給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群體一個大大的耳光,警告他們在清政府的專制封建統治下革命的反抗是沒用的,極力維護舊的封建專制制度,鞏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如果當時的革命人士沒有意識到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已經是根深蒂固的程度,要想革命成功就必須牢固群衆基礎。資産階級在革命中所表現出來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也是革命難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廣州起義失敗後,那時中國國内的革命戰火不熄。搖搖飄零的清政府為了能鎮壓革命加快向四國銀行貸款的步伐,以鐵路為抵押出賣國家的主權,喪失我國的鐵路主權。清政府這一個行為徹底引起國民的憤怒,于同年的六月份,四川地區爆發了保路遠動,成為了牽制清政府的力量,為後來的辛亥革命起義奠定了基礎。數月後,湖北新軍中文學社和共進會響應孫中山的革命主張,醞釀着新的起義。影片中接下來的畫面是在武昌的街道上躺着一堆革命人士的屍體,街道上戰火不斷,清政府出動大批清軍對武昌的革命軍進行圍剿,清政府能進行如此快速精準地圍剿大批革命軍,主要原因是新軍中的革命黨名單洩露,讓清政府的胡廣總督瑞澂就開始對名單上的人員進行圍剿,企圖剿殺革命人員消減革命人數抑制革命的發動,維護清政府固步自封的封建君主制度。于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在清政府殘酷的圍剿面前,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即曆史上的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覆滅的喪鐘。可此時的孫中山先生仍在國外,看到國内爆發武昌起義時内心無比激動,當人們建議他回國去領導此次的起義時,孫中山先生拒絕了,他清楚此次爆發戰争的原因與四國銀行給清政府的貸款有關,選擇了遠赴歐洲與四國銀行談判,将國内的戰争交給了在香港的克強先生。由于戰争時缺指揮人員,在革命軍占領總督府後,黎元洪被革命戰士緊急推選為軍政府都督。而此時的孫文遠赴海外,力排衆議,最終說服了西方列國财團不再貸款給清政府。武昌起義成功後,風雨飄渺清政府隻好請袁世凱出山,率領北洋軍鎮壓革命,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袁世凱全盤掌控兵權,一方面調動大量的武器對革命軍發動戰争給革命軍造成了重創,另一方面仍試圖在各方勢力中獲取利益,暗地裡則通過革命黨人汪精衛傳達與革命黨和談的意思。在革命的危急關頭,黃興臨時受命于戰地司令指揮戰争,全權指揮陽夏保衛戰。之後,袁世凱率兵南下,陽夏保衛戰打得異常激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的勢力下,黃興毅然下決定率領大部隊撤往長江中下遊,集聚力量,保存好革命的根基,推動革命大業的完成。而此時的清政府官員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願獻出自己的家産還從戰争中掠取大量的利益,這也就說明清政府的滅亡不僅是因為自身的固步自封,一成不變的封建君主制度,還由于官員的腐敗導緻清王朝的國庫資金緊缺、官員的庸碌無能等原因。
武昌保衛戰曆時四十餘天,牽制了清軍的主力,維護了新生的革命政權。期間,各地同盟會積極響應革命和領導,湖南、陝西、江西等地先後獨立,革命風潮席卷全國。袁世凱見戰争形勢不對,企圖通過外國銀行家說服革命黨與其談判。武昌起義雖然是革命的爆發地,可那時清軍在南京的軍事力量較薄弱,黃興就被派往南京領導戰争史稱“光複之役”,也被稱為“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孫文的回國鼓舞革命軍人的戰鬥士氣,也将辛亥革命的革命主張在全國廣泛宣傳開來。經過多方努力,以唐紹儀和伍延芳為南北代表,坐下來與袁世凱和談,最終達成共識,支持建立共和政體,可袁世凱有個條件就是讓清帝退位即可當任為共和國的總統。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文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袁世凱惱羞成怒,辱罵孫文是個僞君子,在家宴上上演了一場自導自演的把戲,率領北洋軍壓境,發動戰争。孫先生認為我們發動革命主要是要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革命制度,大總統的位置誰都可以勝任,革命的主要目的是廢除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法律捍衛革命制度,就這樣孫文先生就把革命的勝利果實交給了狡猾的袁世凱。袁世凱為了奪取革命的勝利果實,催促清帝退位,接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盡管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民心。當清帝宣布退位時,意味着辛亥革命成功了,清王朝的滅亡也推翻了兩千多年來封建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影片結尾,孫文先生說革命所為何事,革命是我們這個即将強盛起來的國家,都不再懼怕列強,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東方。
影片如實地再現了革命時期的艱辛歲月,從劇情上我看到了革命黨人的大智大勇以及願意為革命奉獻一切的無畏精神。中國的封建統治若從春秋時期算起,就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孫中山在有限的生命和政治條件下使共和的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可想而知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但仍堅持下來隻為了建立起屬于我們中國的民主共和制度,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主張三民主義即民權、民生、民義,建立人民民主的國家。所以如果說中國共産黨解放的是中國社會,那麼辛亥革命時期的同盟會就是解放了中國的思想,在精神上極大沖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為中國後來的革命和未來奠定了基礎。在我看來,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多災多難的血淚史,無數的革命先驅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國人民帶來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們現在擁有的美好生活都應珍惜不忘忠烈的革命人士的犧牲。在當今的國際舞台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代表着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一個落後的國家就要挨打,則對應了我們如今青少年的口号“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以曆史為鑒,用更多的理論知識去武裝知識自己,報效國家,無愧于曆史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