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
班級:2017級金融學院金融8班
調查小組組長:王慶歡 學号:201711080396
調查小組成員:李玉群 學号:201711080393
調查小組成員:餘丁和 學号:201711080394
調查小組成員:劉彩梅 學号:201711080395
執 筆 者:王慶歡 學号:201711080396
内容摘要: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而且與其自身的成熟與發展有很大的聯系,并且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階段。本次調研主要在大學生對信仰的看重程度、大學生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看法和學校、社會應怎樣更好地創建和營造更良好的責任感氛圍這三個方面展開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向廣東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調研,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從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對大學生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起到一些作用。
關鍵詞:信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一、調研概況
(一)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裡,一個人在心裡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就是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所自願承擔相應責任、積極實現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中國儒家強調的“内聖外王”“以天下為己任”的士人精神,“修己濟世”“兼善天下”“弘毅力行”的君子人格,都是一種獨特責任意識”
[1]。社會責任感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社會道德約束,它是個人對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産生的種種社會責任關系的體現。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具有的對于社會、集體及個人的責任意識,是大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應當具有的對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大學生社會責任是在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社會對大學生所提出的客觀的道德要求,它強調的是外在力量。然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内化的主觀意識,是大學生本身對社會提出的要求進行自我學習與自我改造而産生的自主意識。正如弗羅姆指出的:責任并不是一種從外面強加在人的義務,而是人對人以為與自己有關的要求的一種反應,負責意味着随時準備做出反應。”
[2]。“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更加強調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認同以及内化、外化程度,更加注重責任内涵的提升和外延範圍的延展”
[3]。
(三)背景
社會責任感是苦澀的,是沉重的。然而,它也是一種愛,一種對于人類社會最崇高的愛。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人與人之間有着一種不可磨滅的聯系,他們利用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形成了一個整體。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自然也承擔着不同的責任。在生活中,我們想要生存、發展和成就事業,就肯定脫離不了社會,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社會負責,對其他人負責。從目前高校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大學生都具有正義感、同情心和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責任感明顯淡化,有着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想法。他們漠視自己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的責任,不願承擔自己應盡的義務。社會責任感對于我們的重要性是顯而異見的。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減少責任感的缺失尤為重要。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核心人才,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能否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人未來的發展前途,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認真地了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使其成為中國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的重要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調研方案
1、調查時間:2018年8月
2、調查地點與範圍:廣東省部分高校
3、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4、調查方法:通過網上發布問卷。本次調查的對象是廣東省部分高校在讀大學生群體。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在編寫《關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問卷後,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采取網上調研的方式向當代大學生發放此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的有效填寫人數為213人。
5、調查主題:(1)社會責任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會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從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我們想通過社會責任感的特點從而研究責任感缺失的原因以及在這基礎上提出一些應該如何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建議;(3)希望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措施或方法,讓社會發展的更好,人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6、調查内容:這次調查主要是針對影響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原因的調查。重點針對家庭、學校、社會這三者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影響進行調查,以及就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出建議,同時也表明擁有社會責任感對于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通過網上發布問卷的形式進行調研,問卷自發到網上後由廣東省部分高校在讀大學生進行填寫,并在調查結束後回收并整理問卷。
調查樣本基本信息表
選項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
合計 |
小計 |
113 |
58 |
23 |
19 |
213 |
比例 |
53.1% |
27.2% |
10.8% |
8.9% |
100%% |
三、調研目的
1、通過開展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調查,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在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
2、在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可以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措施和建議。
3、呼籲大學生重視社會責任感,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并以身作則,在公共場合注意自己的行為。更多的是希望大學生能自覺地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感,多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達到進一步自我完善的目的,從而帶動這個社會風氣的改善。
四、調研意義
1、大學生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對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及對大學生的自身成熟與完善,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社會的希望和中流砥柱,他們想幹事、有激情、且年輕輸得起,如能有着滿滿的社會責任感,其對中國未來社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3、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接班人,中華民族建設事業的主力軍,其肩上承擔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擔。
五、調研數據分析
(一)社會責任感在當代大學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大家都了解一個觀點,即一個人如果對某個事件、事物或人有興趣,也就是說從心底裡發自内心的喜歡,就會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更多的關于這種事物的更多信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喜歡的過程也是學習、提升自我的一個過程,因為在這喜歡的過程當中,你會去學習這其中好的、優良的東西,讓自己本身也變得更優秀。進而,對學習者本身來說,無論是内在、還是外在,都會或多或少地潛移默化受到這種影響,讓心靈得到一些升華、行動上也有了一些良好的改進。
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感一詞的定義了解程度,表示知道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高達73%,表示不太清楚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為26%,而表示不知道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僅有1%。總體來說,數據所傳達的内容是良好的。(如下圖5.1.1)
對于社會責任感重要性的調查,從回收的問卷數量看到,當代大學生覺得社會責任感很重要的票數高達164票,占比77%;覺得較重要的票數為39票,占比18.3%;覺得一般般的票數為6票,占比2.8%;覺得不重要的票數僅為4票,占比1.9;(如下圖5.1.2)
這兩項數據結果顯示,特别是對第一項調研内容表示知道和對第二項調研内容表示很重要的人數占總參與調研人數的高比例占額,表明了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關注度是較高的,也說明了大學生還是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同時高比例占額也表明,既然絕大部分的大學生表示熟悉社會責任感這一概念并重視這一概念,即也能間接地表明社會責任感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起到了一定的原則約束、規範作用。
(二)對身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看法
對身邊一些事物或人的看法,看法的好壞大概也與你認為周圍環境即氛圍的好差結果是基本吻合的。
調查數據顯示,對于社會責任感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一問題上,在A堅持正确的道德 主張、B堅持實現正義原則、C堅持心中準則、D願為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這四個選項中,參與調查人數的選擇比例逐漸下降。數據可表明大學生對于這一問題的概念心裡是有較清楚的認識的,但從這種下降趨勢以及到D這一選項的下降幅度之大,也表明大學生心裡有認識,但卻不大願意做出實際行動的一種現狀。從“對身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看法”這一問題上,高達70%的人認為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隻有30%的人認為不是,數據所傳達的内容極為不樂觀。
此小題數據所傳達的内容與上一小題互應,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有較強的心裡認識,但行動上能夠執行的力度很差。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帶動起這個氛圍。
(三)自身在公共場合的榜樣作用
自身在公共場合的行為,影響着周圍的人、也影響着社會風氣。注意自身在公共場合的行為,也是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體現,表示自身對他人、社會的一種關心。
調查顯示,在調查的群體中,97%的人在公共場所會注意自己的行為,僅有3%的人沒有。這一數據所傳達的内容不錯,但可能會疑問這一小題不就是行動方面的影響嗎?與上一小題說行動執行能力差有點自相矛盾,上一小題所講的行動主要是針對其他的人,這一小題的行動針對的是自身。公共場合的行為不僅影響周圍的人,也代表着自身形象。這一項的高比例占額,也表明了大學生有社會責任感的意識,雖對其自身有着良好的約束,注意自身形象,但卻對周圍的其他人缺少社會責任感。
(四)對參與愛心社會實踐活動的看法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有效實踐活動,故此,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并在此過程當中,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熟、完善起來,逐漸适應社會的需要。
調查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當中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志願愛心活動)的比例高達80%,但也有20%的人表示沒參加過,總體上來說結果不錯。在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因中,選擇覺得有意義、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别人這兩項的人數分别為166、164,票數不相上下;選擇學校的學時、學分獎勵的人數為139;選擇無聊、沒事做、打發時間的人數僅為23票;數據表明了大學生選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初衷基本上是良好的,至于139人選擇參加也是為學校的學時、學分獎勵。客觀上講,大學生在學校學時、學分的高低也是反映大學生綜合素質好差的一項評判标準,所以說,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帶着自己一點小小的目地性也是可以的。在問到你是否願意做些工作改變你認為社會存在的弊端時,參與人數中92%的大學生表示願意,僅有8%的大學生表示不願意,數據可喜。
數據顯示表明,大學生對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初衷和熱情都處于良好狀态,這對大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狀态環境。
(五)信仰與社會責任感
信仰是人類主觀的意識形态,人會把某種事物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正确的信仰給人以正确的心靈引導,使人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而錯誤的信仰使人誤入歧途,度過失敗、波折坎坷的一生。
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93%大學生表示個人信仰對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影響,僅有7%的人表示沒有影響。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信仰的看重程度,因此,我們在這邊建議,在塑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也要不忘引導學生形成正确的信仰。
(六)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原因
導緻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家庭方面:父母的溺愛等;也可能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例如老師隻注重在課堂的說教而忽視了身教的重要性;也可能是社會方面的原因:例如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促進一部分大學生拜金主義的滋生;當然,也不排除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如對學習不重視,認為隻要學好本事、找到一個好工作這種想法。
調查數據顯示,對“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的原因”的這一項調查,參與調查的大學生基本上都表示家庭、學校、社會都對其有着影響,而在了解這一原因的基礎上,高達7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很好或較好,23%的人表示一般,表示很差的僅有1票。
數據表明,大學生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持有良好的信心,同時也了解到大學生的心聲,即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的影響也是占很大比重的。
(七)家庭、學校與社會影響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
調查顯示,在家庭、學校、社會影響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這一方面,178的人選擇了父母家人;156的人選擇了同學和朋友;150的人選擇了老師;99的人選擇了成功人士;87的人選擇了青年偶像;其他5票;(此題為多選題,有效填寫人數為213人)。數據表明了,身邊的人:家人、老師、成功人士與青年偶像(即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過程當中,有着重要影響。
而在學校教育方面,調查顯示(如圖5.7.2),學生較重視學校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認知能力這一方面與校園生活育人功能這一方面,對建立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這一方面關注較弱。
以上種種數據表明,家庭、學校、社會這三者對大學生的發展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八)群衆的意見
問卷第15題的填空題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一部分大學生表示自己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建議這一問題上。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觀點,分别為從小時家庭教育做起、學校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加強社會活動的實踐、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六、調研總結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是指大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承擔的職責的理性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學生是推進國家繼續發展、實現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此他們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一)從家庭教育着手抓起
家庭是人心靈最初的栖息地,任何人的誕生都離不開家庭這個最為基本的人際關系。在家庭中,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起"愛"這個義務責任。家庭責任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夫妻間的基本責任、贍養老人責任以及教育撫養子女的責任。作為當代大學生,要主動承擔起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的責任,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要盡自身最大的努力有效減輕家庭負擔。例如,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通過兼職賺取生活學習費用,減輕父母的負擔,同時也鍛煉自己的能力。
每個人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認知都是從小積累的,和家庭教育密切相關。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直白一點來說就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當中,家長的語言、行為等等直接影響着孩子,潛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數據顯示也表明,在參與“對您責任感形成的影響人物有?”這一項調查的213人中,就有178個人選擇了父母、家人這一項,因此可見,家庭教育這方面對孩子的影響力度之強,所以家長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家庭的生活氛圍也影響着孩子,一般來說,生活在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中,更有利于孩子積極心态的養成,也有利于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價值取向,對從小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大有裨益的。
(二)抓牢高校教育
學校的德育工作是關鍵,學校應該教學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自己感受社會責任感的内涵,這才是德育工作該具有的教育意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重在參加社會實踐。比如在給學生上完德育教育課之後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志願服務、生活體驗,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責任感的深刻見解。
另外,應加大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樹立全員育人的理念并貫穿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全過程,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使教師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優良的師風師德,通過教師的以身作則,使他們成為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感的榜樣和楷模,對學生起到引領帶頭作用。
最後,要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内容豐富的文體活動,以生動活潑的實例來影響和啟迪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确的三觀。
(三)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首先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充分發揮先進典型人物的示範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自覺追求“真善美”,摒棄“假醜惡”,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職責,從而為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奠定堅實的文化環境。
其次,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和特點,有效發揮各自的功能,積極傳播和弘揚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傳播好中國的聲音,講好中國的故事,以先進的文化感染人和影響人,從而優化社會輿論環境。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互聯網的法制治理力度,淨化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
[2]王超.王盼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内涵、問題及路徑——基于高校圖書館的視角[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7(4):31-33.
[3]韓永文.試論高校圖書館與校園文化建設[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8(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