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知行合一,與時俱進 ——讀《實踐論》有感-市2017級場營銷1班黃潔冰 (指導老師:陳代東)

知行合一,與時俱進
——讀《實踐論》有感
 
班級:市場營銷1701 姓名:黃潔冰 學号:201704150109 指導老師:陳代東 
 
 
      閱讀偉大領袖者毛澤東主席的經典著作《實踐論》,仔細品味,令我受益匪淺。毛澤東主席結合當時中國國情,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從《實踐論》的書名上可以看出,該著作是以實踐為基礎展開論述,利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全面系統地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突出了實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強調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循環、不斷重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知行合一,與時俱進。
       1931-1934年,中國在這次革命中受了沉重的打擊。這是因為在中國共産黨内,出現了教條主義者持久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和經驗主義者拘守于本身的片斷經驗的錯誤思想。毛澤東主席的《實踐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去總結黨的曆史經驗和教訓,揭露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也為我們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貢獻。
       文章一開始就提到了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人類的生産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人類通過各類生産活動,慢慢地去了解到更多相關的現象、規律和關系等,從而進一步地深入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不隻是與生産有關的活動,還有社會政治、經濟等等,我們的認識依賴于實踐,才能更好的不斷向前發展。假如我們隻是盲目的認識或者盲目的實踐,那麼缺乏兩者中的一個,那就隻知道理論,不聯系實際,或反之。而我們作為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例子,在學校裡我們學習知識和理論,同時學校開展各類的實踐活動,目的就是想讓我們能夠更好的運用知識去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為以後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
       《實踐論》中提出了認識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在實踐過程當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從而形成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随着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在抽象思維的幫助下,在總結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人們對事物本身的本質、整體、内在關系和規律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便是第一次飛躍。而第二次飛躍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這是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通過已獲得的認識,應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才能讓正确的理論得到證實,也讓有錯誤的理論被發現、改正,這使得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不斷地發展、完善。社會是不停止地發展着,認識和實踐也要緊跟着社會發展的腳步向前出發、向前發展。實踐不斷地前進,人們認識不斷地深化,社會也将不斷地進步。因此,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不斷了解規律,促進理論、實踐、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創新。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毛澤東主席對這句話的解釋,讓我了解到這句話的另外一面的更深層意思。我們自己想要認識某些事物,就隻有親身去體驗和實踐,從接觸中得知事物的内在和本質,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它們。比如說你要知道某顆種子發芽後成熟的樣子,你就得種這顆種子。你要知道星星來自何處,你就得查找相關資料證實。在生活中,遇到自己好奇、想了解的事物或事情,我們需要親自去體驗和實踐。通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才能加深對其的理解,并能更好的應用在實踐之中。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産生的。古人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有限,但知識無限,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獻給追求無限的知識。但是知識不能單單從書本上獲得,如果想要獲得更豐富、更直接的經驗,那麼不僅要學習書本的知識,還要積極加入實踐當中。
      實踐是認識的發展動力。恩格斯,曾說:“一旦技術社會需要,需要将超過10大學可以看到科學向前發展。”比如,中國的航天事業。從以前的無人飛船到現在的載人航天,标志着中國成為第三個成功将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又通過不斷地突破和實踐,中國在探月工程上也有一番成就等等,這些都是令我們中國人驕傲的事情。正是不斷地實踐改造,不斷地打破認識上的舊框,一次次的新飛躍,使得中國的航天技術一步一步地不斷發展。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目的。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那裡有豐富的水能資源,但是地形崎岖導緻難以開發。科學家們十多年在那個地方進行了地質研究,但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并利用那裡的水能資源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通過利用水能資源的實踐來獲取地質研究的認識,最終的目的是掌握事物的原理和規律,指導實踐,以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産的需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真理的本質和實踐的特征決定了實踐可以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馬克思主義認為,隻有人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真正标準。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一些現象或事物已經被理論證明,但是還是需要經過實踐的證明,才能最終被證實其正确性。這也說明了,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的各種講話、報告和會議決議等等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指導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中國的振興和發展。1979年,黨中央設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這些“經濟試驗田”的成功,為改革開放的地域擴大積累了經驗,讓更多地區能夠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相關政策,也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鄧小平理論是利用先試驗後推廣的方法,并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使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國民生産總值大大提升,讓人們的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變得富裕。
      堅持與時俱進也是必不可少的。為順應當時時代的發展要求,江澤民在十四大上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江澤民指出,要走自己的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以實踐為唯一标準,檢驗真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新貢獻,它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指導實踐的産物。
      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來看,我們不停地經曆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循環、不斷重複的過程。在這個持續進行的過程當中,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即知與行合一,在發展中的與時俱進。認識和實踐才能持續深化,社會才能不斷前進。
      在現實生活的我們,我們從小就一直在學習各類的知識,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圈,但是總覺得其中缺乏了什麼。盲目的學習使得我們隻注重于理論的學習,到了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們隻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雖有知識,但缺乏了實踐。如今,在教育方面,已經開始注重學生實踐方面的鍛煉,讓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比如,開設各類實踐性社團,提供實習機會和模拟面試等等,學生除了獲得書本的知識,還能得到不同方面的經驗,也能将理論知識應用到其中。假如我們隻有理論知識或者隻有實踐,那麼我們會變得不知所措,不知怎麼去應對。隻有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我們自己最好的能力,才能在社會中“發光”。
      進入大學後,才發現很多事情都在發生改變。大學與高中、初中有較大的區别,沒有了老師的管理,隻有自己的自覺。你不僅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還需要去積累各種技能和經驗,在以後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上 “生存”,才能讓自己“全副武裝”。這些知識、技能和經驗也将成為你個人的能力,是你奮鬥路上寶貴的“财富”。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将用知識武裝自己,并在實踐中考驗自己。
      首先,我需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同時也要了解、學習其他相關的知識理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并保持熱愛學習的心态。然後,将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積極參與各類的實踐活動,注重理論實踐的創新,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科學修養。同時,要符合實際,不能盲目地實踐。對于自己理想也要付諸行動,才能使得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最為重要的是,将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才能不斷地鍛煉自己,拓展自己的新視野,激發自己的創新能力。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保持與時俱進的心态,為自己奮鬥,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