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經典紅色電影鑒賞優秀作品-2016級投資1班 李雲慶《火燒圓明園-指導老師:鄒婕

風雨飄搖中的“圓明園”
           ——觀《火燒圓明園》有感
2016級投資1班 李雲慶
指導老師:鄒婕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早在始皇帝結束中華大地分裂的局面,實現華夏民族大統一開始,龍的圖騰便開始新盛。清朝康熙時期,古代封建專制體制達到了曆史巅峰,大清王朝也迎來了康乾盛世,圓明園的開始建築,這也是王朝繁榮的見證,卻也是中國曆史逐漸改變的開始。我有幸通過網絡,觀看了電影《火燒圓明園》,由此寫下此篇觀後感。
 
     一、曾經的歲月和反思
    1、帝國輝煌的見證
    1644年的山海關陽光依舊平靜,可平靜的背後卻是滿族軍隊的入侵和占領北京,并建立起了由少數民族統治的龐大帝國。帝國的初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認同等方面都給開國皇帝順治帶去了許多難題,然而這些難題都沒能困住年輕的順治皇帝,他注重農業生産、提倡節約、減免苛捐雜稅、廣開言路和網羅人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舉措卻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康熙皇帝的南征北戰實現了中華民族領土的統一,開創了盛世統一基礎,圓明園的開建成為了帝國輝煌的開始和見證。
    2、帝國的衰敗
    皇帝的自大和帝國的封閉政策使中華民族錯失了放眼看世界的時機,1840年的鴉片戰争以帝國的戰敗而告終,南京條約的簽訂更是中國民族有史以來第一次屈辱的條約。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兩個“強盜”正在搶掠着一座世界級别的園林,無數的珍寶被劫掠,更可氣的是“強盜”居然放火燒毀了這座人類智慧的結晶,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這兩個“強盜”便是法國和英國,而這座被燒毀的園林便是圓明園。圓明園被燒毀也許是曆史必然和偶然的産物,然而皇帝在熱河過着紫醉金迷的生活卻讓我感到失望,我失望的不僅是對清帝國的無能,更是對中國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難而痛心。皇權高度集權的體制并沒有給民族帶來最終的勝利,相反,這種制度導緻了種種悲劇,在技術和經濟等方面的落後始終沒辦法用集中的方式挽救。把自私的家天下灌輸給民衆,愚民政策的不斷頒布等舉措就像一張空頭支票,看上去價值連城,背後卻是一場場的騙局,讓人心寒。圓明園的繁華,最後被毀之一炬成為了帝國衰敗的見證。
    3、影片背後的反思
    在影片中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便不難發現一種現象,在圓明園被燒之時,沒有多少民衆主動去澆水滅火,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卻無意在觀看中國國家檔案紀錄片時找到了答案。在當時,民衆不僅沒有去滅火,還在尋找值錢的遺留物,更加有甚者拉走了部分圓明園的石料,這似乎從表面上看是個人欲望的集中表現,然而從另一面卻反應出民衆對國家的認可的缺失。中國人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下,極度缺乏自主性,奴性普遍存在,皇帝将國家私有化,百姓始終被排除在國家治理體制之外,火燒圓明園在民衆眼中也是皇帝自己家的東西被燒,與民衆自己無關。
    其實談到奴性,我們不得不從皇帝制度的确立開始思考。我們是大河文明,農業的發展在曆史上一直被放在第一的位置,我們中國人注重“民以食為天”,缺失必要的商業氛圍,再加之統治者的打壓,小農思想便在老百姓腦海中根深蒂固。農業的發展需要靠天,如果一場災害發生,對于小農而言是緻命的,此時的人們便需求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進行救濟。民衆觀念中的家長制也進一步承認了皇權的獨一無二,專制體制的思想根基便不孕而生。皇帝将國與家挂鈎,強烈的國家私有化促進了皇權的不斷強化,民衆始終被排除在“私有财産”之外,隻有少數社會精英才能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國家治理中,所有老百姓在皇帝眼中都變成了自己的商品,這樣的社會形态,國家怎麼不會滅亡,圓明園怎麼不會被燒?
    在《火燒圓明園》中有一幕讓我啟示深刻,清政府和西方談判過程中,英法代表對着恭親王說了一句“手下敗将沒有權力來讨價還價”,這一句話像針一樣紮在我的心中,堂堂一個擁有數億人口的帝國卻打不過兩個小國,還被人家語言侮辱,根本就沒有談判的主動權。數千年的強大使我們丢失了向别人學習的品格,傲慢和對别人的不屑造成了國人的短視,整個國家仿佛沉靜在天朝美夢中不能自拔,直到敵人打到家門口,皇帝到處逃跑的時候才感悟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二、影片背後的“少年中國強”
    100多年過去了,無數的先烈用他們的汗水和鮮血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和思維去評判先人的所為,曆史是由人民群衆創造的,每一個人都多多少少為曆史的進步做出過貢獻,無論這種貢獻的分量由多大。我們時常覺得西方民主制度總是好的,卻忽視了這種制度背後的社會基礎、思想基礎和經濟基礎,民主制度的建立必須以強有力的經濟為保障,否則印度式的體制失敗就是結果,這種将個人利益淩駕于國家利益的體制終究不能用于中國,曾經有識之士的嘗試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共産黨的專政體制在我看來,确實是正确的,體現出了這個政黨思維的前沿性。清王朝雖然讓中華民族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悲傷,但是他們的付出卻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在思想和文化上的突破,我們應該從曆史的教訓中得到啟發。
    1、加強國家認同是當代年輕人的思想責任   
    無論在哪,國家都是我們堅強的後盾,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做到不讓邪惡勢力和思想去掩蓋我們的民族心,我們的國家心。100多年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然而不能掩蓋的是中華民族是擁有着5000多年優秀文化的民族,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制度上,我們曾經都是處于民族之林,這個事實是不可能辯駁的,是不可被掩蓋的。阿拉伯之春和中東的動亂始終印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無論西方敵對如何進行文化滲透和反政府宣傳,我們當代年輕人都更應該用強烈和持久的愛國心之光去驅散曾經的不快和當前的黑暗,繼承先人的優秀精神來維護國家,愛護國家,讓國家強大。
    2、加強自主性是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責任
    69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中國被欺淩和被侮辱的局面,民族的自主性被喚醒。69年後的我們依然是中國人,我們不是哪個皇帝的私有财産,我們都是國家的公民,國家的複興和強大需要我們的力量,需要我們在思想上認可,封建制度随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已經消失,我們沒有理由,也不應該有理由去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棄國家利益不顧,棄其他同胞于不顧。
    3、開眼看世界是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責任
    我們年輕人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驕傲、自大和狂妄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遭受了屠殺和災難,100多年後的我們理應吸取教訓,不斷學習先進的思想和技術,讓國家不落後于世界的腳步,否則我們怎麼對得起那些為我們争取和平和國家獨立而犧牲的先烈?怎麼對得起那些科學家的偉大付出?怎麼對得起孔孟等前輩創造出的先進文明和思想文化?
    4、努力奮鬥是當代年輕人的行動責任
    我們民族的所有成就都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勤勞付出,無論在什麼處境,中華民族都始終相信勤能補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奮鬥的人生是充足的,身為當代年輕人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懶惰,有什麼理由去埋怨和抱怨?懶惰、埋怨和抱怨等情緒換不來國家和民族的複興,都換不回來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換不來每一個家庭的和諧美滿,換不來國家地位的提高。
    5、樹立民族自信是當代年輕人的曆史責任
    雖然在過去100多年裡,中華民族缺失遭受到了災難,民衆因一次次的失敗而産生不如其他民族的挫敗感,而且這種挫敗感缺失也困擾着中華民族的複興和強大,然而這隻是民族進步的一個環節,我們的民族在将近1000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處于世界的中心,我們當代年輕人應該樹立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始終沒有斷過,在文明古國中,中華民族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改變的民族,我們的民族基因是優秀的,一兩次的失利不應該成為我們民族強大的絆腳石。所以,我們當代年輕人應該樹立民族自信,隻有我們一個個年輕人自信起來了,國家才有自信感,當然,這種自信絕對不是滿目自大和傲慢,是中庸性的自信,是優秀的自信。
 
    三、曆史的擔當
    曆史是由人民創造的,偉大的民族需要英雄,也不能缺少英雄,我為身為中華兒女而驕傲,我為我能夠為民族的複興出力而開心。無數的人們為了民族的解放和富強先一步離我們而去,他們都是英雄,他們為民族付出了一生,我們年輕人應該以他們作為榜樣,以他們為榮,主動承擔起曆史責任,主動地承擔起曆史交給我們的擔當。     
100多年前,雖然我無法體會當時梁啟超先生所處時代的情況,不過從這位大師的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他對中華民族少年的期盼,對民族未來的期盼。我們古人有言:“好兒當如寶,有其國才好”,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每一個年輕應該行動起來,用行動來承擔起曆史責任。
    再美好的繁華和遠方,都需要我們去呵護;再精彩的GDP和生活,都需要我們去珍惜;再可愛的親人和父母都需要我們去保護。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