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粵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早在唐代永貞年間已始有記載,其中包括廣繡和潮繡兩個流派。明朝正德年間,由于絲綢之路的發展,粵繡經由歐洲出口到英法等國家,一度成為宮廷皇室貴族最喜愛的服飾制品。清代乾隆年間,隻限開放廣州港,更是促進了粵繡發展成為名揚中外的絲織品。18世紀中葉,粵繡甚至衍生出了“皮金繡”,“皮金繡”作為粵繡,是納絲繡中的一種。時至今日,仍有多幅粵繡作品被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饋贈禮品。然而,據今次調查分析,由于粵繡的工藝繁雜,人們對粵繡品種的了解甚少,粵繡的傳承和發展存在很大的問題,甚至其技術已經走向消失的邊緣。本報告旨在介紹粵繡的來源技術及其富含的曆史意義,針對人們對粵繡文化認知的缺乏,根據調研數據和結果,對個人、社會和國家提出一些保護粵繡文化的具體措施及可行性建議。并結合時代步伐,指明應該如何創新和發展粵繡文化。
關鍵詞:粵繡;文化傳承;曆史探索;文化軟實力
“千載流傳,粵繡傳情”——關于粵繡文化繼承和當代價值的調查研究-2016級學生優秀調查報告-審計三班陳彥等(指導老師:鄭智華).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