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滄海桑田,粵劇永流傳
—關于青少年對粵劇傳承的調查
班級:2017級法學院電子商務及法律班
調查小組組長:郭宇玲 學号:201705070050
調查小組成員:周琳 學号:201705070049
調查小組成員:張倩茹 學号:201705070053
調查小組成員:任泳欣 學号:201705070048
調查小組成員:許夢娟 學号:201705070051
執 筆 者:郭宇玲 學号:201705070050
内容摘要:粵劇是文化的藝術,是嶺南的文化瑰寶。粵劇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納,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其文化優勢就是堅實的曆史基礎與豐厚的文化基礎
。然而随着西風東漸的節奏不斷加快,新興的西方藝術形式的進入,因此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的粵劇,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不再讓我們狂熱追求,市場極度萎縮,觀衆極度有限。本文将對粵劇的傳承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分析,以弘揚發展粵劇。
關鍵詞:粵劇;青少年;傳承;文化;創新
粵劇是什麼?粵劇曾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詞;然而如今在大街小巷中也難聽到一曲沁人心脾的樂段。粵劇是那個似乎慢慢地離我們這些青少年遠去的寶貝,卻是老年人平日取樂的工具。粵劇是一個讓人值得深思東西,深思究竟這個蘊含着種種文化精神的藝術瑰寶到底經曆了多少風風雨雨呢?粵劇,是美好的傳統文化之一,它究竟有着怎樣的曆史?但現在大多數的青少年都喜歡流行音樂,為什麼把它給忽略了呢?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是應該像普遍的學生那樣,追求閃耀的明星;還是應該沿着前一輩所走的路,把粵劇發揚光大呢?
粵劇乃中華文化之瑰寶,然卻逐淡于世中,實乃可恨又可惜。習近平出台文化傳承政策後,粵劇才開始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粵劇會逐漸落敗?而如今,各種新興藝術進入我們生活中,如何才能讓粵劇真正重回我們身邊呢?這些都值得深思。
二、調查時間、地點、對象等
調查時間:2018年7月
調查地點:佛山、廣州、澳門
調查對象:廣大青年群衆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以網上問卷為主,以實地調查輔對廣大青年群衆展開調查,雖小組成員都來自不同地方,但都是廣東省人,所以主要在廣東省内進行調查,組隊去與粵劇相關的地方進行采訪當地政府、當地粵劇的組織、當地居民及粵劇表演者進行采訪訪談,去博物館觀覽以及粵劇表演地觀看演出等。
調查内容:調查青少年對粵劇的傳承
三、數據分析
(一)關于青少年對粵劇的了解的調查
調查分析顯示,45.51%的參與者對粵劇為了解不多,42.70%的參與者對粵劇不了解,11.24%的參與者對粵劇基本了解,而隻有0.56%對粵劇很了解。從數據從可以看出主要為青少年的參與者對粵劇的基礎知識是淺薄的,對粵劇的了解程度低。
(二)關于青少年對粵劇傳承的調查
調查結果分析:有90.45%的參與者認為粵劇是有必要傳承的,而有2.25%的參與者認為粵劇沒必要傳承以及7.3%的參與者對粵劇的傳承是覺得無所謂的。但他們其中有47.19%對傳承粵劇是有一點點意識的,有15.17%的參與者是有真正意識,而37.64%的參與者是無意識的。這說明,青少年雖然大都認為粵劇應該傳承下去,然而大多人卻對傳承粵劇的意識是不足的。換句話說,大多青少年都認可粵劇該傳承,然而他們自身卻沒有傳承粵劇的意識想法和行動。
(三)關于生活中青少年對粵劇傳承活動的調查
調查結果分析:有53.93%的參與者在生活中沒有涉及到粵劇,有39.33%的參與者在生活中隻涉及粵劇一點點,而僅有6.74%的參與者生活中經常涉及到粵劇。而他們中有89.33%的人是沒有做過對粵劇傳承的活動,而有14.04%的參與者參加過宣傳或組織過粵劇傳承的活動,也有進行粵劇表演以及粵劇教學等活動。
(四)關于青少年在學校對粵劇的傳承的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有61.8%的參與者學校沒有有關粵劇的社團或組織,有28.65%的參與者不知道沒了解過學校有沒有有關粵劇的社團或組織,僅有9.55%的參與者學校有粵劇的社團和組織。就算學校有相關的粵劇組織社團,有48.88%的人對此沒興趣,不願意加入,而願意加入的同學,大多是為了增加一門技能或者以此宣傳粵劇才進入。
四、原因分析
(一) 粵劇缺乏市場,呈老齡化趨勢。
我們所接觸的粵劇曲目大多是曆史經典故事而編曲的,所以大多數的粵劇曲目是老化的,然而随着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化,以至于其他各種媒介表演藝術的開始興盛起來,加上現在喜愛觀看粵劇的觀衆越來越少,青少年一輩大多喜愛西方新興的表演藝術,大多是老年人才喜歡,因而造成粵劇缺少市場,而且均偏于老齡化。
(二)政府職能部門的引導幫助作用乏力,缺乏有效的政策手段及财力支持。
就業問題是粵劇學院的畢業生一個重大難題,政府對于他們的扶持極少,導緻很多這類畢業生畢業後因為找不到工作沒有上台表演的機會而被迫選擇去從事其他行業。因這種狀況,所以很多人選擇的時候都考慮到今後的工作,就大多不會選擇粵劇學院,學粵劇的人又少之又少,從而導緻粵劇表演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除了粵劇學院每年的畢業生外,很少有人會自動拜師學藝。而政府認為自身隻做推力作用,隻能把粵劇宣傳出去,然而卻效果不大,并且政府之所以重視起粵劇,大多是因為習近平對文化傳承的政策,順應政策,然而卻沒有有效的政策手段将粵劇真正地宣傳到每一個人,也沒有足夠的财力支撐去更廣的宣傳組織活動。
(三)粵劇的傳統劇目老化,缺乏更新
這幾年來,最潮最火的一個詞就是“創新”。高爾基說過:“保守是舒服的産物。”然而,在粵劇傳承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果創新,那麼粵劇就改變了他原來的味道,粵劇就不像粵劇。這是很多人所考慮的問題,所以,粵劇也隻能一直老化下去。其實,粵劇的創新并不影響它的經典味道。粵劇表演中大多是人盡皆知的故事情節,演來演去,唱來唱去都是那幾首經典,這讓很多人會失去興趣,自然粵劇的傳承就遇到障礙。
(四)青少年對粵劇不感興趣,青少年關注度低
興趣是從小培養的。現在的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快速的,并且是在數據化成長的。問一個青少年,他從小接觸的是什麼?他一定會說手機、電腦,而不是粵劇。青少年普遍認為粵劇已經過時了,而他們追求的是新興的事物,所以也不感興趣,也不想去學對粵劇的關注度也越低。青少年将是新一代的主人公,而身為主人公的他們沒有對粵劇有好感,在他們下一代中也會更不知道粵劇是什麼。
(五)粵劇市場經營方式沒有引進新機制
粵劇進入市場營銷,這是一個宣傳粵劇傳承的好手段,然而衆多企業家大都不願意與粵劇相結合,為什麼呢?因為企業家是經濟人,所以他們考慮的是粵劇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利潤。粵劇給他們帶來的利潤少,自然不會将粵劇與企業相關,而少數願意的企業,大多是這個企業的老闆喜歡粵劇。粵劇在市場經營方式大多是在企業搞企業活動表演中,進行粵劇表演。而這種經營方式是不夠的。
五、可行性方案
(一)與時俱進,近生活,為傳統粵劇注入活力
時代在變,粵劇的傳統劇本已經老化,粵劇隻有改變其自身的面貌才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站穩腳。因此,唯有編寫一些與時俱進劇本,同時增加粵劇新活力成員,以新的活力演繹傳統戲,貼近我們的生活的劇本,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它,學習它,讓它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更具生命力。例如,像廣州粵劇院承辦的《青春粵影——李嘉宜粵劇藝術專場》,李嘉宜就青春演繹了傳統戲。在佛山調查的時候,可以發現的一個情況是:不管是唱粵劇的演員,還是表演粵劇音樂的樂器師都是40~50歲,沒有其他更年輕的表演家。所以粵劇缺乏的是年輕的活力,就像河流,隻有不斷地有活水滾來,水流才能延綿不息;同樣的粵劇也是,隻有不斷的有“活水”,才能傳承下去。
(二)引粵劇,入校園
1.粵劇也是一門藝術。可以利用一些音樂課開展粵劇教育,在音樂課上講解粵劇基礎知識、粵曲知識和典故以及播放粵劇的視頻供學生觀看。也可教學生粵劇的唱法和簡單動作。廣東省粵劇學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但其實很多學校裡并沒有開設粵劇課堂,甚至原來有的也取消掉,原因是招生挺少的。而且去學的大多是有錢的人,因為學費挺貴的。而且,他們學的沒有涉及粵劇的樂器,因為粵劇的音樂演奏學習是要長時間練習才能上台演出的,并且即使有學校的資助,但學校的資助的學生是,愛粵劇,家裡窮,并且有天賦的才資助的。所以總的說,學習粵劇的學生就少了。而在學校音樂課上講粵劇,這樣不僅普及了更多的學生,也能引起更多學生的注意。
2.學校設立粵劇日,邀請粵劇表演專業團體當天到學校進行表演,并在學校舉行粵劇的展覽,例如展示粵劇的漂亮的服裝、精美的頭飾以及表演所需的道具等等。借此讓大家體驗粵劇的精髓和嶺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大家對粵劇的喜愛和興趣。
3.舉辦粵劇興趣班。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培養青少年對粵劇的興趣,讓青少年了解粵劇,學習粵劇。讓學習粵劇成為校園風尚。粵劇興趣班可以由專業的粵劇指導老師,興趣班上發現每個人的所長,然後培養他們的長處,并指導灌輸他們粵劇的博大精深和它的奇妙之處,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帶他們去公園或者劇院,體會和感受粵劇。 (三)粵劇新人的培養
粵劇新人少,需引導更多的現代青年對粵劇産生了解和喜愛,從而學習粵劇。采訪的一個粵劇表演家說,其實他們很願意去教學生,可是沒有願意去學粵劇的人,或者有,也隻是學一段時間就不再學了。所以應該從中學時期就鼓勵有興趣的學生組織粵劇表演學習社團,引進專業演員參與興趣教學培養。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也可在校外招收願意學粵劇成員,老師傅一對一教學。
(四)改變傳統觀念,采取多種形式,有效地傳播粵劇
要不斷地有創新意識,不能走老路,而應該去嘗試新的方法形式去傳播粵劇,粵劇圖的是入人心。可以在公園裡組織“私夥局”,在大飯店裡上演折子戲等等。觀念是舊的,形式是多樣的,所以隻有不斷的采用其他形式吸引他人,才能有效地傳播。
(五)組織對宣傳粵劇的各類活動。
政府部門應該更為有力地發揮指導組織職能,抓住一切時機對粵劇進行宣傳。如佛山建立的“廣東粵劇博物館”,佛山市政府舉辦的“魅力佛山――2004年瓊花粵劇藝術節,廣州成立的振興粵劇基金會”等等。
參考文獻:
[1]李日星.粵劇改革的現代選擇與粵劇化發展[J].南國,2005(03):19-26.
[2]孔煥珍.關于粵劇的現狀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4(05):188.
[3]劉亞平.粵劇:傳統文化在困境中突圍[J].同舟共濟,2007(0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