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解決要分清主次
——讀《矛盾論》有感
班級:電商二班 姓名:楊澆桃 學号:201704070240 指導老師:陳代東
在20世紀20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中國共産黨内部存在的教條主義者極力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同時還把共産國際地決議和蘇聯地經驗神聖化,反對把馬克思列甯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根本抛棄了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于是,由于黨内存在着嚴重的教條主義,毛澤東為了克服這一類問題,發表了《矛盾論》。
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從四個方面去闡述了辯證法。
一、兩種宇宙觀: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宇宙觀,這兩種觀點是相互對立的。這兩種宇宙觀是我們對這世界上的事物産生的不同的看法,而形而上學就會用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觀點去看待遇到的問題,認為世界上各種不同的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是孤立存在的,是沒有和其他的事物相聯系的,同時,也認為這些事物是不變化的。通過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這種想法明顯是不正确的。和這種孤立觀點相對立的是辯證法,它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這世界上每一個事物和每一件發生的事情都會有一定的聯系。每一件事情都是相聯系的,事物與事物之間是互相影響的,能夠對彼此産生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一件事情的發生與事物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而這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部的矛盾性。外在的原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條件,變化的發生是因為矛盾内在的原因,而且,外在與内在的原因是有聯系的,外在的原因可以通過内在的原因而發生一定的作用。從這就能夠反映出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而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辯證法的根本法則,而對立統一的情況也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事物的矛盾性正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事物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的,相互依存。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這兩種特性也存在着兩個方面的意義,這兩個方面之間也有着不同。第一個就是,在所有事物的發展中都會存在着矛盾;另外一個是,矛盾運動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從開始到結束都會一直存在着,即貫穿于事物的始終。而矛盾的特殊性或相對性是說矛盾具有其特殊性。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矛盾不定時的出現,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也會有各自特殊的地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他們的共性就是在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中會一直存在着矛盾,還有就是會一直在存在着,從開始到結束。在現實生話中,對待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針對不同的矛盾,要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理清楚矛盾的主次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找出他們之間的區别,然後針對他們的不同之處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在研究這些特性的時候,切忌帶有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即不能帶有主觀随意性,不能帶有自己的個人情感,從而導緻分析問題不理智、不夠理性的情況,要對他們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客觀的立場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不帶有任何私人因素。
工作和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多數是因為解決矛盾的方法不同而引起的,而在這些矛盾發生的時候應該采取的态度是包容。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會産生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不同的性格和習慣也會産生矛盾,有時候利益上的分配也會産生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和矛盾,這些矛盾的出現是正常的。因此,對待這些矛盾要有包容的态度,千萬不要走極端化,搞那些激化矛盾的小動作。要用化解和調和的方式去處理矛盾,因為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隻要用對了方法,堅持正确的觀點,互相體諒,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會得到有效的調解,就會統一回到共同的目标上,友好共事。
三、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每一件存在着複雜性的事物中,會有許多矛盾的存在,在這其中會存在着一個其領導和決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它的存在會有一定的地位,也會對其他的矛盾産生影響,這樣其他的矛盾就會處于次要的地位,它們的主要任務主要是服從主要矛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使得我國的GDP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在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存在的矛盾、困難和問題我們也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堅持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相互發展,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在任何事件的研究中,若不是單個的矛盾的話就要首先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在遇到問題之後我們不能夠逃避矛盾,否認矛盾。俗話說:“捉蛇捉七寸”,而在複雜多樣的矛盾中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捉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的次要矛盾就會比較容易的去解決。這也是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得到的先進之處。
矛盾是主要的話,會有兩個方面。在這裡面會有一個是主要的方面,還有其他的是次要的。在這其中主要的方面就會起到主導作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比較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仔細衡量的方面,也是關鍵的、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一件事物的性質的所在,是由起到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來決定的。但是這種情況不是決定或者是不可更改的,一個矛盾中的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之間會有變化,它們會随着事情的變化而變化,這其中有很多而因素會引起變化,例如時間、地點、場合的不同等等這些。矛盾的主次方面會随着事情的不斷轉變而發生改變,主次方面也會相互之間變化,這就說明了,面對不同性質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不同的解決措施。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很多措手不及的情況,在學習和工作兩者之間會出現矛盾,這時候如果不能夠用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就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例如工作任務繁多,無從下手,就會産生急躁的情緒,想要在短期内解決所有的問題,把各項工作割裂開來,隻是站在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比較片面,這樣就會有更多的矛盾湧現出來,我們也會在好似永遠都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懷疑自己,從而會讓自己處于被動的地位,長時間下來就會漸漸地感到身心疲憊。有時遇着重大問題或困難,感到絕望,以為不可能解決了,不懂得矛盾運動變化的絕對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會向前發展變化的這一規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時機、作出有效的反應和行動。這樣長期下去就會讓自己對這份工作失去原有的熱情,最後甚至會産生厭倦的心理。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學會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了這一段時間内矛盾的主要方面之後,即找出工作中的重點,找到突破口,就能夠比較容易的解決。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就是在一件事物的發展中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都和自己相對立的那一方面作為前提,這兩個共同存在于一個主體中;存在着矛盾的兩個事物,它們會有一定的條件來作為處事的依據,從而會向着與自身相反的方向去發生轉化。矛盾的同一性它的所有意義是指在這其中矛盾着的事物,它們之間存在着聯系,這不僅在一定的條件下會存在一個統一體中,而且也會發生着轉化的可能性這兩個特性的不同之處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是同一性;而另一個無條件的、絕對的是鬥争性。兩者的聯系是:絕對的鬥争性存在于相對的同一性之中,沒有鬥争性就沒有同一性。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别着,這就需要在分析問題中仔細認真的分析其中的不同之處,從而想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有用的方法。列甯曾經說過:“在相對的東西裡面會有這絕對的東西。”因此,同一性和鬥争性這兩個特性的結合,構成了所有事物的矛盾運動。矛盾的事物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相對和鬥争來形成的,因而,在研究實踐中,必須具體研究各種矛盾鬥争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矛盾的形成原因,不可盲目跟風,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論來解決具體問題。
在《矛盾論》中不僅表述了矛盾的鬥争性,也有論述了對抗的問題。但是對抗是矛盾鬥争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争的一切形式。在我們的人類發展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對抗,其中包括了階級的對抗,這也是鬥争的一種表現形式。事物矛盾的存在和矛盾鬥争性的出現是普遍的和絕對的,但是解決矛盾的方法有千萬種,隻要能夠準确把握住矛盾的關鍵點和矛盾的性質,就會有各種各樣的鬥争形式出現。因為矛盾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所以不同矛盾的解決方法也是具有不同的地方的。在這些矛盾中,它們會有不同的形式,例如有的是公開的對抗,而有的是沒有的。還有的矛盾是本來沒有的,但是經過發展而變成了具有對抗性的矛盾;另一種是由有變成了沒有。所以要根據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應對方法,這樣更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夠更加準确無誤地解決存在的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
列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抗和矛盾這兩個是不同的。在我們的社會主義下,對抗已經被消滅了,但是矛盾卻還存在着。”這就是說,對抗隻是矛盾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因此不能夠在不同的領域去随便套用這個說法,因為對抗性這個是其中之一而已,并不是唯一。
總的來說,就是我們世間的各種事物存在的矛盾的法則,也就是對立統一之間的法則,這也是我們大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根本法則,所以顧名思義這也會是我們的思維的法則。所以這個法則對于社會發展來說是非常具有地位性的,其重要性是不可避免和忽視的。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是相對立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是我們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到今天我們學習《矛盾論》,就是要我們要對這些理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學會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以及要學會運用威武辯證法思想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對一件不熟悉的事物要用科學正确的方法去了解和認識它,并且能夠識得其中的發展變化。運用我們學過的正确的方式去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我們國家的黨史幹部來說,就是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武裝頭腦,指導我們的工作;對于國家發展的棟梁的我們來說,就是要學會運用辯證的唯物主義來處理問題,想問題要全面具體,運用正确的知道思想去引導自己的行為舉止。
首先,要學會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來處理我們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問題。在做一件事情時,我們要勇于正面對待出現的矛盾和困難,積極采取各種方式去改善其中的缺點和不足;學會正确的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用正确的方法去協調好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積極地發揮我們一直崇尚地團結協作、互助友愛地精神。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很多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該如何去逐個進行,就要針對不同的矛盾和問題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争取做到每個問題都能夠較好的處理。協調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與與老師、同學們保持和睦相處,積極參與各類集體活動,促進與他人的關系;我們要做好學生這個角色,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發揮優良的傳統;其次,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學會運用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夠較容易地解決問題。在工作和學習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在紛繁複雜的事物中,區分好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權衡輕重緩急。盡力在學習和工作中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任務,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作為學生,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學習,學會怎樣去更好的去學。在與人交往和完善自身的過程中要注意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多交友、多提升自己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學習,不要顧此失彼,要努力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分配好兩者之間的時間和精力,争取把兩者都做到最好。最後,最重要的是要用唯物辯證法的原理看問題,也就是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地各個方面,找出其中的關鍵。我們黨的發展壯大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還有我們地社會主義制度也更是需要這種方法。個人需要不斷地發展前進,國家更是需要。我們的國家要不斷的發展,我們就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努力。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着,時代也在随着各種新事物的出現而不斷地向前發展着,所以我們要發展,就要完善自身,才能夠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這樣,我們就對我們的民族未來,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途命運充滿信心,更能正确的記錄我們黨的曆史,科學總結黨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更加優秀的經驗,取長補短,書寫出無愧于前者又無愧于後人的黨史新篇章。
《矛盾論》的發表對我們當代的啟示是讓我們要學會正确處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要把馬克思主義和我們的中國建設、還有改革需要的具體實際國情情況相結合起來,然後再積極探索社和我們國情發展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認真學習理論,解決全黨對理論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問題,是實現“相結合”的根本前提,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等先進思想,做到學以緻用;還要做到全面地認識和準确把握中國的國情,這是實現兩者相結合地重要條件,這樣就可以把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理論相結合,從而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的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曆史過程,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身,不斷地進行探索我們未知的領域,認真分析具體國情。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前進途中還會出現大量的問題和困難,要解決這些問題、克服這些困難,依然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探索一條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活力,從而能夠更好的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隻有這樣,才能克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做到知行合一,從而更好地推進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更進一步地促進中國的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