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辯證法的世間 ——讀《談談辯證法問題》有感-2017級商英1班楊雅婷(指導老師:陳代東)

辯證法的世間
——讀《談談辯證法問題》有感
 
班級:商英一班       姓名:楊雅婷     學号:  201701110012        指導老師:陳代東    
 
 
 
      我們所說的科學的辯證法就是思辯與實證的結合。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的成長路途是一個不斷前進的曆程。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辯證法成長的思辯階段,就是通過辯論的方式尋覓真谛;第二階段是辯證法發展的實證階段,揭示宇宙世界發展的一般普遍規律;思辯階段和實證階段的綜合即辯證法成長與發展的階段,即為第三階段。如果說科學運用辯證法的第一階段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則屬于本體論的辯證法,那麼,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辯證法作為一個系統的概念,可以被細分為其中一種辯證法,即對稱辯證法。對稱辯證法是辯證發展的最高階段,指的就是思辯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辯證法的定義是: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頭腦發展的最普遍規律的科學。智者派則把這種辯證法當做辯論的藝術技巧運用于強調自己觀點的辯論之中。智者派在後期演變成為詭辯論者,他們的辯證法成為擺弄觀點、混淆是非、點到真理與謬誤的界限的同義語。在黑格爾眼裡,辯證法所揭示的對象本身固有的天生的抵牾和作為激發不斷發展前進動力的原則,不僅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獲得其他科學知識的精髓方法,是一盞明燈,是"真正的哲學方法";想要把握哲學真理以及真正獲得其他各門科學最本質的知識,隻有科學精準掌握辯證法才使它們成為可能。由此不難看出,辯證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像純淨的水和清新的空氣一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麼,我們都會好奇這神聖而又偉大的辯證法從何而來的呢?在公元前六世紀,各位哲學家們對世界本原的問題進行激烈的讨論,由此産生了辯證法。從古至今,辯證法都是人類特有的邏輯思維。當我們牙牙學語之時,辯證法隻是在大人講話與思考之中隐隐約約滲透出來;在我們步入高中開始學習哲學時,這便成為我們要學習背誦并靈活運用的思維方式。巧妙運用辯證法思考和解決問題,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遨遊在辯證法的海洋裡,才能讓我們掌舵人生正确的航向,引領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對立統一規律是列甯的《談談辯證法問題》的核心精華所在,闡述了辯證法對立面是形而上學發展觀,說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鬥争性和同一性的辯證關系。《談談辯證法問題》是一部聞名世間的經典精髓總結著作,是列甯在反對第二國際修正詭辯論中嘔心瀝血創造出來的作品。
       對立統一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其中一個科學方法。通過浏覽列甯的《談談辯證法問題》,我對對立統一概念有更進一步的領悟。一枚硬币,有正面和背面,在一個道德評價體系中有對與錯,等等,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身邊的大多數事物以及現象都是成對出現的。人類因為總結出來了并且觀察了大量的生活現象,發現了這種成對出現的規律,這種普遍性意味着對立統一的普遍性的存在,所以才可以上升為哲學的範疇。邏輯詞 “否”所發揮的巨大的作用了,因為發明了否,我們便可以将事物的概念取反,假如說我定義了一個概念 “真”,那麼通過否的作用,就能形成不真的概念“不真”,或許這個“不真”可以命名為“假”。從某方面講,“否”這個詞的存在,加速了人類在認識方面對于對立統一的體系的建立。在理智認識“真”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思考真的對立面“否”的含義内涵。
      世間有數不盡的反義詞,“冷”與“熱”,“白”與“黑”等不盡其數。如果我說一個人的辦事效率很“快”,我們該怎麼定義這個“快”呢? 我們可以說是相對“慢”而言,這裡就用到了與“慢”的比較。當然你也可以說,速度達到了多少之後可以說是快,你可能認為這樣就可以避免這其中比較的存在了,但是我要說的一點是,速度中計量單位的産生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數字的可比性,決定了它是在比較中,也是為了比較才産生的。舉個例子,我們界說了2,那麼什麼是2,它是具有量的内涵的。他前面有1,後面有3,2這個概念隻有放入數字系統之後才有其數字的含義。
      當有了這些比較之後,一些規律在這個概念空間中也就表現了出來。而大自然本身可能是沒有這種對立統一的性質的,隻不過我們将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将其與我們規定的概念空間進行映射之後,在概念上空間中達到了這種對立統一的規律。是我們在歸類比較後,将這些概念分來後,形成了概念上的對立。我們将這些概念進行了對立,當然這也反映了大自然的現象,但是大自然也許不認為“高”與“矮”是對立的,這也許隻是我們自己的在概念上的規定。有兩個概念“快”與“慢”,他們都存在于一個速度系統之中,我們稱之為統一的。事實上,世界上的東西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大大小小的系統。因為這兩個概念都隻是速度系統中的一部分。而他們又是相互矛盾的,相互對立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他們出現在現象中時,或者可以說是載體上的時候,他們往往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時存在的。這種在某種具體載體上的獨占性決定了他們的矛盾性。
      除此之外,一分為二的客觀性和普遍性這一觀點存在于列甯《談談辯證法的問題》中。列甯詳細具體地闡述客觀性指的是什麼,普遍性是什麼。客觀性,字面上看來意味着着實存在着的,就像一棟棟坐落在地平線的高樓大廈,一顆顆懸挂在夜空中的閃閃發光的星星,并不是虛拟的思想精神領域。他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也不是挂在樹上的累累碩果,而是蘊藏于事物本身的軀體中,待我們細細挖掘體會。為了深刻闡述它是自然界的一般規律,列甯費盡心思列舉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力學、等各方面的例子。然後又接着說也是社會領域的一般規律,“階級鬥争”順其自然成為别具代表性的例子。
      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無疑是最貼近于普遍性内涵且最精準概括它的句子。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發展過程必經的矛盾,在解決完舊的矛盾以後,新的矛盾随即而來。每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時刻,都有各自各具别樣特色的特殊矛盾。矛盾并無善惡之分,單純得屬于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觀點和行為。為了更好地描述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起加以說明。在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已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曾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國情相結合起來,走屬于自己的獨特道路,建設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便是我們經過高度總結概括出來的曆史發展經驗。”這兩條原則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行為意義,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二是必須堅持從我國具體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等狀況出發。而關鍵在于二者的“結合”,隻有“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來。六十多年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舉行革命和扶植的征程中,取得了非常驚人的成就,也産生過令人酸心的失誤,誠如小平同志所說:“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叫社會主義?我們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夠透徹深入人心的。”樂成和失誤教育了我們,懂得了“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當前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是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我們要學會歸納總結過去的曆史經驗,認清當前經濟政治文化狀況,放長眼光展望未來。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是列甯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提到的其中一個經典理論。人的認識不是一步登天的曆程,而是沿着曲折的軌道一步步前進,随着波浪翻滾往更高更遠的地方奔去。每一個真理或者規律的來源,都是曲折的。從實踐開始發展到認識,再從認識回到實踐中的多次循環往複才能得出最後的真理,這是一個讓人們銘記于心且永遠不會被推翻的真理。認識自己,是人生最基本的必修課,也是最有難度的思維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長期的社會經驗,掌握一定的識人技巧,然後深刻認識身邊的人。那麼認識自己呢?我們該采用怎麼樣的科學方法真正認識自己。在就業指導課堂中,老師就給我們詳細講述幾種認識自己的辦法。第一種,成就回顧法。每天晚上臨睡前,回顧一下自己過往所取得的成就,從這些成就中找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驗總結。第二種,360度評估法。我們要學會通過身邊的朋友,老師,家人等人評價自己,從而來實現全面認識自己的目的。不管是哪一種認識,都不是霎時間的,而是經過一定時間,一起經曆過得事情來作為評估标準的。我們可以通過成千上萬種方法認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不足之處。在高中時期,我們可能是安靜,乖巧,不善言表,内斂的孩子;但到了大學,我們會經過磨煉變得更加積極,活潑,開朗,善于交際,懂得在快樂中學習,不斷進取。所以,我們的個性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展現以及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