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之路,與中國夢同行
——《複興之路》觀後感
2016級會計8班 程媚
指導老師:王冬冬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題記
以一個21世紀的身份置身于曆史情景中,我中華民族曆經風雨,飽經滄桑,峥嵘歲月,每走一步都流着苦澀的淚水,每一腳印都給時代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當從曆史中走出來時,反觀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享受着生活在一個偉大國家的偉大時代。與過去相比,感慨今日生活的來自不易。和平年代,是鮮血換來的春天。富強時代,凝鑄着每一代中華兒女的努力。
晨曦中,當五星紅旗伴随着太陽升起的那一刻,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那是屬于作為中國人的驕傲,那一面鮮紅的旗幟是多少中華兒女用鮮血換來的,那是一面譜寫着愛與和平的旗幟。站在國旗下,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肅然起敬,給予最崇高的尊重。
回溯曆史,自從鴉片戰争以來,中國被打開國門,過去的地大物博,天朝上國的觀念逐漸被沖擊。在西方堅船利炮的攻擊下,中華民族逐漸陷入到災難中。國家不斷被迫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民族飽受屈辱,百姓生靈塗炭,使本來落後于西方的中國雪上加霜,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在這民族危亡之際,不時讓人感慨,“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國家的苦難牽絆着每一位中國人,所以民族的複興之路就開始了。《複興之路》影片中内容具體包括千年巨變、峥嵘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和繼往開來。千年巨變,時間跨度是1840-1911年,闡述了當腐朽的清皇朝統治開始腐敗時,鴉片戰争打開中國的國門,使得中國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從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到維新運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辛亥革命試圖推翻帝制;峥嵘歲月,時間跨度是1912-1949年,闡述了以辛亥革命後各種政治力量探索中國道路為線索,重點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從誕生、發展、挫折到壯大,為實現民族的獨立和複興,中國共産黨不畏艱難的探索,最終赢得勝利并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由此進入了新紀元;中國新生,時間跨度是1949-1976年,闡述了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制度的确立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努力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過程。雖然過程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而導緻社會主義道路遭遇曲折,但是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偉大轉折,時間跨度是1976-1992年,以思想解放為起點,重點展現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曆程,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從此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世紀跨越,時間跨度是1992-2002年,闡述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開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而奮鬥的新階段;繼往開來,時間跨度是2002-2007年 ,闡述了中國在新一屆領導集體帶領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内容,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從此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在這條複興之路的過程中,一批批愛國人士積極尋找救國救命的道路。他們前赴後繼,抛頭顱,灑熱血,有着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鐵的誓言。其中董存瑞、張思德、狼牙山五壯士、楊靖宇等英雄就是典型代表。就是他們,托起中華民族偉大的複興夢,他們的名字将載入中華民族偉大的曆史史冊。
複興之路,一路走來,就是一個跌宕起伏,飽經風雨的過程。我們能清晰的看到中國由一個弱的民族向強的民族過渡的過程,從主權的淪喪到走向民族獨立,從人民生活貧苦并且受壓迫到翻身做國家主人,再到今天的小康社會,從被動改變到積極以主人翁的身份引領世界。這條路也無疑給世界傳遞着一個信号,中國無論經曆怎樣的坎坷,中國人民總會在苦難中不屈服,在黑暗中尋找出路,在危難中圖強。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她那樣經受那麼多的苦難與傷痛,也沒有一個民族能有她那樣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更沒有一個民族能擁有她那樣無盡的向心力和忍耐力。
對于《複興之路》這部影片,有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和感慨不已,也讓我不禁流下眼淚。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109年的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中華民族曆經無數艱難坎坷。最後,迎接來了一個嶄新的共和國。我想在這一刻,每一個中國人内心都充滿着激動和無盡的感慨。确實,今天的中國一路走來,很不容易。
也許你會疑問,為什麼複興之路步履艱難,但卻總是能在浴火中重生,總是能百折不撓,闖過難關呢?那我可以告訴你,這是因為中華民族精神始終貫穿在曆史的長河,愛國精神就像燃燒的火炬一樣,指引着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為之奮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像萬有引力一樣,将所有人的力量彙聚在一起,如同排山倒海之氣勢。這些民族精神不斷的使中華民族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民族苦難面前依然毅力不倒。
所以當我看完這部影片,我也終于能體驗到影片開頭和結尾的艾情的那首詩——為什麼我眼中常含着淚水,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一個人都應該銘記,這是革命先烈用血的代價換來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讓我極為痛心的是,一些人卻将國家和民族苦難抛之腦後,為了個人利益而嚴重損害國家利益,更是丢了中國人的臉。前段時間,有網友曝光,有兩名男子穿着日軍軍服在南京紫荊山抗戰遺址前擺拍,頭戴侵華日軍軍帽,手持日本軍刀,日本“武運長久”旗幟飄揚,被拍者造型“活潑”,顯然以此為樂,如此逼真的“鬼子秀”并非出現在影視作品中,而是擺拍于真實的抗戰遺址前。不管是無意識的“玩笑”,還是有意的“惡搞”,都是對抗戰英靈的不敬,對民族情感、愛國情感的亵渎,對底線的僭越,都應該為一個成熟理性的社會所拒絕。此類事件無獨有偶。比如,電影《二十二》播出後,片中“慰安婦”制度幸存受害者人物的截圖被制作成輕佻的表情包,仿佛沒有什麼不可以拿來解構、戲谑,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被消遣、娛樂的。此時此刻,我想問一句,10年的抗日戰争,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多少革命先烈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才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難道我們不應該更愛這個國家嗎?當然,這些事情也從側面折射出部分人曆史觀的迷失,缺乏對曆史應有的敬畏,沒有銘記民族的苦難,也沒有認識到要珍惜當下來自不易的生活。因此,這種缺乏愛國情感的行為都應遭到社會的唾棄。
當然,今天,我們每個人還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複興的夢還未完成,複興之路還在進行。跨入21世紀,我國經濟持續經濟發展。最近,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總體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的GDP增長率較五年前提高了5個百分點,如今中國的經濟正以飛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中心。但是,中國的經濟質量還不高,創新能力不足,亟需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積極傳承工匠精神。隻有國家真正提高創新能力,才能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因為當今國際競争的實質是科技和民族素質,焦點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設創新型國家,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在國際競争上立于不敗之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以史名鑒,可以知興衰”,回望曆史,是為了更好的吸取經驗和教訓。“前車之鑒,後世之師”,一個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的民族,才能在曆史的潮流中走得更遠,才能更好的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
了解曆史,是為了珍惜今天,展望未來。今天的中國,站在1840年以來的曆史最高點,盛世陽光下,幸福顯得彌足珍貴。在奔向美好明天的征途中,也許困難重重,步履艱難。但隻要中華民族團結一緻,共同奮進,推動我們的民族向前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将不是夢。此時此刻,我們也必須記住,隻有當中國不斷的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我們中華血脈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續,才能不在“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淘汰。作為21世紀的新青年,有幸生活在一個偉大國家的偉大的時代,應肩負起時代給予的重任。青年興國家興,青年強國家強。每一個中國夢都是在一代一代青年接力中實現的。我們必須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創新活動的實踐潮流中,共同響應“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号召。同時還應該努力充實自己,不要再讓遊戲偷走自己的時間,不要在奮鬥的年齡選擇安逸。對于每個人來說,如果我們愛這個國家,首先需要身體力行,真正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不要把愛國停留在口頭上。永遠要記住“空談誤國,實幹安邦”的教訓。最後,我相信,當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國家努力的時候,我們既可以實現我們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中國夢也會實現。這樣,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方能不負所托。所以,從今天起,行動吧,實現中華民族的複興需要你們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