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讀《實踐論》有感 - 2017金融7班 彭燕珍(指導老師:李付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讀《實踐論》有感
 
班級:17金融7班      姓名:彭燕珍     學号:201711080330     指導老師:李付安 
 
 
      在生活中,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常常會想:“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它有何意義?它能給予我們什麼?” 然而當我慢慢接觸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時,漸漸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之後,便不會覺得它枯燥無味,不食人間煙火,相反,我會不得不感歎它的偉大之處,這種感歎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發自内心,感慨生活中有馬克思主義的存在。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深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詳細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與理論的聯系,以此批判了中國當時的教條主義與唯經驗理論。作者在書中詳細地論述了時間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聯系,還有關于真理探索。指出人的認識曆程首先經曆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即從事物的外部得到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實踐發展為理性認識,再用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形成一個深層次的飛躍,如此反複循環。
      《實踐論》是一部偉大的理論文案,更進一步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雖然主題是“實踐”,但其内容卻沒有脫離對認識的詳細闡述。作者毛澤東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系,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的重要性、解釋實踐的理論,期間還結合了當時政治社會情況而論,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照明燈。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來源于實踐活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的實踐活動的主要内容就是生産、階級鬥争、政治生活、科學生活和藝術活動。縱觀中國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階級鬥争在中國曾一時盛行,其矛頭指向了在國民革命期間,共産黨與國民黨的階級鬥争使中國沒有正确把握時代的方向,讓日本鬼子有機可乘,侵略我們中國,使中國陷入領土危機,而後來,鄧小平堅信馬克思主義,從階級鬥争為中心轉為民族鬥争,促使國共合作,為中國反侵略戰争提供了正确的理論指導。
       “隻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标準。”毛澤東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予了更加深刻準确的诠釋人們在生産活動過程中,會得到對這次實踐活動的感性認識,再這之後,再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其過程就需要實踐檢驗真理,如果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結果,就會不斷地糾正錯誤,再把理論應用在實踐中,形成真理。在這期間,無産階級革命遭到了重重困難,但毛澤東相信實踐,相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将中國當時國情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把握好,用正确地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檢驗真理。
       但是,人們認識不是為了認識本身,而是為了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理論來源于實踐,我們要從理論的層次中回歸到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僅僅停留在理性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獲得感性認識時,要更進一步升華,用理論指導實踐,利用理論改造世界和指導生活。理論是否符合客觀真理,在從感性走向理性的過程中是不能徹底解決的。感性認識有待發展為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我們會從一開始簡單地了解到事物的本身,再反映在大腦中,形成對這件事物的感性認識,随後,我們還需要再進一步探索,得出理論精髓,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如閱讀了優秀著作以後,其精神力量會深深地影響着我們,這時我們會形成正确的世界觀,提高自身素質與實踐能力。
       當人們實踐某一種生産活動時,會形成一定的認知,這就完成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一個過程,即形成感性認識。但是對于辯證唯物主義的過程而言,這僅僅是此過程的其中一部分,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認識,必須從認識——實踐——認識,如此反複循環,從第一個階段發展為第二階段,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世間事物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和發展,實踐活動也會随着變化和發展,因此,對事物的認識也應該不停地變化和發展。由此可見,在某一發展階段的客觀過程的單一認識中,真理可以通過實踐來被發現,并且可以通過實踐來證明和發展。毛澤東在《實踐論》指出“左”右傾錯誤的認識論根源是主觀和客觀相分離,認識和實踐相脫節,倡導應當遵循客觀理論與規律,不應該脫離現實。在這裡,我們可以回顧曆史,1931年~1934年間,中國發生了衆多重大曆史事件,其“左傾”錯誤嚴重,教條主義盛行,使中國革命前行困難,而《實踐論》中堅持反對“教條主義”,經驗論,“左傾”等等,為革命指明了方向與道路。
      另外書中也提到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這是哲學中頗為深奧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象征着主觀與客觀相符的哲學範疇,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确反映,它不依賴于人類的主觀意識而存在。其書中寫道“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隻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标準。”事實是這樣的,隻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如果想實現理論上升為真理,就必須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糾正,形成正确更深奧的理論真理。就如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其理論通過了無數實踐的檢驗,符合了客觀理論事實,遵循了客觀規律,以實際出發,上升為真理。因此,我們需要認真踏實的科學心理,遵循客觀規律,才能擁抱真理,并用真理指導真理實現對世界的探索改造。
      事實上,實踐中更強調總結,它在《實踐論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認知跳躍上升的過程。我們要善于從實踐中總結出經驗,這就是所謂的感官認識,但在這基礎上,我們還要運用這些感性認識到實踐中去,把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創新從而升華為新理論,新方法。為此,我們要将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調查,實地考察,把經驗與教訓相結合,形成與當前形勢符合的理論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就好比愛迪生,在他的一生中“失敗”一詞經常出現,他發明電燈時,做了一千五百多次實驗,但都失敗了,然而他并沒有放棄,反而每一次失敗,他都能從中得出經驗,為下一次實驗提供了成功的基礎。這樣,從零碎的經驗中總結出理論的系統的真理。
       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種屬性,這就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我們認識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就會什麼樣的感性認識,隻有經過人類的反複實踐,不斷檢驗認識的正确與否,從而推動認識向前發展。所以,有了以上這個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基礎,我們才能樹立這樣的學習實踐觀:首先要主動的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掌握知識之後就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檢驗,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人便有了技能,能為社會創造價值。我們不要死讀書,不要書呆子,這樣的人隻會獲取死的知識,而從不會把知識經過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缺少了認識和實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必要環路,不能及時更新自己與客觀世界的認識偏差,必然變成隻能輸入靜态知識的學習機器。我們要提倡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持續創新的過程就是在掌握一定知識基礎上的不斷實踐的過程,創新是對掌握知識的更深層次地運用,在别人的基礎通過創新變為自己的。比如說我們學習法律,不能整天背記法律條文,還要把眼光放在生動的社會生活,把社會生活發生的法律問題還原于法律條文上,把他們靈活對應起來,這樣重複的過程就是提高法律工作者法律素養的過程。
       從《實踐論》中,我更是領悟到了不要害怕犯錯誤的道理。正是有不斷未知的探索實踐活動,有不斷探索世界的勇氣,我們國家才會有踏入月球的“第一步”,有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逐漸強大的國家,有鄧小平大膽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等等。這一切的改變,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所發生的變化,其對未來社會發展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而毛澤東便是從其中得出的理論見解寫進《實踐論》中,告訴後人,實踐與理論的聯系。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于實踐的正确而系統的見解總結,為當時的中國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對我們現在、将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其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且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到我們的實踐中去,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獲成功。我個人認為,從建國以來所确定的理論性認識最重要的是在于與時俱進。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看,我們要不斷的經曆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循環,它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發展過程中,認識才能不斷深化,理論才能日趨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