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發展“互聯網+醫療”,開啟健康中國新時代——關于當今互聯網+醫療現狀的調查-2017級商英2班 沈敏瓊等(指導老師:鄭智華)

發展“互聯網醫療”,開啟中國新時代
——關于互聯網醫療的調查
 
 
班級:2017級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2班
調查小組組長:鄭丹琪     學号:201701110042
調查小組成員:邵楚瑩     學号:201701110038
調查小組成員:盧淑怡     學号:201701110039
調查小組成員:黃遠珍     學号:201701110040
調查小組成員:陳淑慧     學号:201701110041
執   筆   者:沈敏瓊     學号:201701110037

       内容摘要:随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現代科技手段的創新,大數據的發展推動了醫療領域轉型和升級,互聯網+醫療的興起,試着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緩解“看病難”情況,讓醫療資源共享,真正做到、做好服務百姓,關注民生。本小組通過調查,了解了普通大衆對互聯網醫療的看法和态度,互聯網醫療功能方向和具體領域的實際運用及面對現階段問題,未來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前景和可行性的探讨。本文尊重樣本數據,分析現有互聯網醫療情況,合理地從政府、醫院、企業、人四個角度提出措施,為普通大衆在這門新興領域中得到更系統、更完善的醫療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醫療;服務百姓;可行性;實際運用

    在大數據下,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的運行具有深刻的意義。所以本次調查,我們選擇了互聯網醫療這個話題,設計了調查問卷,并進行實際調研,最終整理總結形成了這份社會實踐調研報告。
      一、調查背景
      我國醫療領域長期面臨着資源不合理和緊缺的狀況,而随着大數據和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醫療将成為一個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和不合理不平衡的途徑,通過線上咨詢,滿足病人看病易、醫療資源共享、時效性高等的需求。但與此同時,互聯網醫療下的依然存在不少的诟病,如患者的隐私信息安全、線上醫生與醫療服務的責任關系、民衆對互聯網醫療信任感問題、互聯網醫療法律界限規定、互聯網醫療市場化等,這一系列尖銳問題的存在,也影響了現體制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二、調查的基本信息
      (一)調查時間:2018年7月10日——2018年8月29日
      (二)調查地點:網絡和各組員所在地方
      (三)調查對象: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随機路人和網友
      (四)調查方式:線上問卷調查、面談采訪
      (五)問卷情況:網絡發放問卷150份,有效收回136份,實地發放問卷200份,有效收回150份。
       三、數據分析
      從上圖一,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正在逐步擴大,且近幾年以每年接近5%甚者大于5%的增長率平穩增長,2018年以491億市場規模,比2017年整整多出166億成就了互聯網醫療市場的可發展性。大數據的發展,互聯網醫療領域也在興起發展,經曆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互聯網醫療行業開始積極探索,逐漸走上制度化、系統化、市場化道路,醫療市場逐步擴大,各類企業越來越願意投入到這領域中來。最直接的反響是圖二關于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移動醫療類APP活躍用戶使用規模呈現平穩增長,預計未來也會維持這一積極現象。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移動醫療類APP活躍用戶規模隻維持在接近3000萬人,比起其他類型APP帶來巨大流量相比,使用互聯網醫療人群比例還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結合圖一圖二分析,互聯網醫療帶來的利潤效益風暴會給中國醫療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創新。
      (一)互聯網醫療的基本信息
       互聯網醫療,是指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其包括了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及遠程治療和康複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
      (二)互聯網醫療的認知
     我們組在進行互聯網醫療的調查中發現,說到互聯網醫療,很多人都不清楚這一概念的具體領域,甚者會反應說沒機會去嘗試互聯網醫療帶來的便利。根據線上調查問卷,如圖三,對互聯網醫療了解很少的占79.21%,完全不了解的占16.83%,通過這些數據和部分采訪,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互聯網醫療在民衆的普及度很低,大大超過一半的人對互聯網醫療了解處于空白狀态。而圖四,在使用互聯網醫療的人中,使用互聯網醫療的人占47.52%,對比了解互聯網醫療程度,也說明了互聯網醫療在現實運用中具有一定的基礎。圖五是針對圖三圖四而言,即使在現階段民衆對互聯網醫療認知不夠,使用率不足的情況下,人們對更深入了解互聯網醫療的興趣也是隻增無減,互聯網醫療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發展空間。但是與此同時,如何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這也是現階段多方需要考慮的必要問題。
      (三)了解互聯網醫療的途徑
      根據調查數據統計情況來看,圖六中民衆了解并使用互聯網醫療APP的途徑較為多樣且較為分布平均,其中,親朋好友推薦比重最高,占55.45%,電視網頁廣告占50.5%,專家醫生占34.65%,藥房推薦占15.84% 。這一統計也表明互聯網醫療在手機APP的使用上推廣較為多樣化,渠道較廣。而圖七是關于互聯網醫療APP的開發方,從數據可以看到主要開發方是醫院和第三方公司,分别占47.52%和23.76%,但也有其他方運營醫療類APP的開發使用,所占比重也不小,占28.71%。種種顯示,排除醫院本身,醫療類APP的開發市場廣大。
      (四)互聯網醫療的功能和方向
      在現階段的互聯網醫療手機軟件的運行中,大多都服務于前期醫療的準備和後期的跟蹤及個人檔案。根據調查報告,普通民衆以互聯網醫療為輔助作用,實現前期的相關疾病查詢、在線預約挂号和專業醫生查詢,比重分别占68.32%、50.5%和33.66%。這從側面也可看出我國現階段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體系還隻是作為傳統醫療體系的輔助功能,目前并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發展出系統化的功能和主修具體領域。而根據圖九使用互聯網醫療的原因顯示,主要原因歸于兩點,節約時間和嘗試跟上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其中,通過數據也可以看出挂号問題是目前傳統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一大問題,而互聯網醫療将彌補這一問題所帶來的耗費時間和精力。傳統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相輔相成,在未來将成為醫療體系的兩大支柱。
      (五)互聯網醫療發展中的優勢和阻礙
       通過線上調查可以看到,在關于普通大衆來說,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在于兩個大點,一是不用排隊挂号,占78.22%,二是節約時間、金錢,占73.27%,而後是流動性強,占52.48%,綜合所看,互聯網醫療積極調動了醫療資源,減少醫院與患者之間的必要性,能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兩者的流動性,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增加服務質量,緩解看病難。但也很容易可以體會到互聯網醫療現階段的局限性,根據數據統計,我們可以看出被調查者針對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阻礙的問題,比重特别平均,處于53.47%~79.21%,如個人隐私安全性問題、醫生信息、網上醫療的準确科學性、法律體系的不完善等等。互聯網醫療發展任重而道遠。
       (六)傳統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看法及未來期許
       對于傳統醫療與互聯網醫療,這總是繞不開的話題,這也是現代科技對傳統行業的沖擊。大部分人都覺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會給傳統醫療帶來影響,占69.31%,但值得注意的是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兩者是平行發展的,不會造成影響,占30.69%。同時,互聯網醫療的未來發展,64.36%的人一般看好,29.7%的人看好,5.94%的人不看好。在輿論導向支持下的大數據與信息化的時代,這一數據的顯示值得深思。
      四、原因分析
      針對互聯網醫療這個大話題,本小組集合調查各人群,不但有線上調查問卷,還有面對面采訪。綜合各數據,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在最近幾年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态勢,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在現階段互聯網發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阻礙了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速度:
       (一)相比大數據時代下的其他信息化領域行業的發展速度,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其實比較緩慢,普通大衆對互聯網醫療的了解不深,推廣度不高,沒機會嘗試互聯網醫療服務。且互聯網醫療存在年齡、文化教育程度、地區貧富差距等問題,互聯網醫療在城市和中青年齡段接受更快,在農村和老年接受度不高,很難實現優質平等的醫療資源共享。
      (二)很難實現互聯網醫療市場統一規模化,醫院和第三方公司難以統一界限。在互聯網醫療行業中同樣會涉及資本問題等,在政策、資本下達到平衡發展。醫院本身是公立居多,而互聯網醫療市場的發展需要第三方創業公司的加入,如何平衡和發展,這不單單是一方去考慮的問題。互聯網醫療這個特殊領域,打破資本壟斷需要時間和精力,任重道遠。
      (三)互聯網醫療發展也同樣涉及個人信息隐私問題,醫生信息和網上醫療準确性等。醫療數據庫的建立,個人醫療檔案的生成,網上醫生能力真假,醫療平台廣告“私人訂制”。種種安全隐私問題都是現代數據化下精準醫療需要平衡考慮的點。
      (四)傳統醫療和互聯網醫療的關系。互聯網醫療這一種新型醫療模式,需要認清和确定其定位和發展,就現階段來說,互聯網醫療大多數是前期服務,如挂号、個人醫療數據庫,它是補充傳統醫療的不足,還沒有獨立的領域成果。互聯網醫療更像作為傳統醫療的補充。我們需要更久遠的期待傳統醫療和互聯網醫療兩者更為獨立全面的發展,真正的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五)“互聯網+”理念深入醫療行業,真正做到服務于人民。互聯網醫療是一個大工程,如何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打破壟斷,讓老百姓醫療資源平等共享。
      五、建議方案及措施
      為了讓互聯網醫療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從各個方面開始行動起來。
      (一)從政府方面來說
      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鼓勵各個醫療單位發展互聯網醫療,融合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去創新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三體的線上線下醫療服務模式。借助人工智能領域整合醫療資源,創立大數據醫療庫,推進信息互聯互通,既推進各級醫療機構之間互聯互通,又推進衛生計生、醫保等部門的互聯互通,為推進三醫聯動提供數據支撐,從而提高醫生确診的準确性。
      強化“互聯網+醫療”法律監管。加強信息安全監管,避免診療記錄、病理資料等信息洩露,維護好患者隐私權。在互聯網醫療發展過程中,在未來不可避免一個問題就是當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成熟時,患者的醫療隐私界限會更難判斷,在個人信息更加完善,姓名、身體數據、過往醫療病史、搜索偏好等信息流出,都會産生醫療信任等問題,健康隐私保護十分重要。
      試點推廣互聯網在對居民就診中的導診作用,讓患者放心到基層就診。探索推廣手機繳費醫保報銷政策。從調研情況看,大多數地方的患者手機付費無法進行醫保報銷,隻有自費患者或自費項目使用,隻有個别地方在試點醫保支持互聯網支付。要提高醫院管理和便民服務水平,簡政放權,加快探索推廣手機繳費醫保報銷,提升醫療機構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讓百姓真正享有國家的民生醫療保障。
      打破醫療壟斷,建立和完善相關互聯網醫療法律法規,加強互聯網醫療監管,并積極鼓勵創業者探索互聯網醫療領域及市場,以開放的觀念看待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互聯網醫療市場十分有潛力,應該鼓勵大學生創業,向互聯網醫療方向發展。
      (二)從醫院與企業方面來說
      加快挂号、就診、繳費、醫保結算全流程智慧醫療提供全方位服務,醫院和第三方公司應該加快線上醫療類産品研發,深入互聯網醫療服務市場。如銀聯三大平台助力"互聯網+醫療"全國1100餘家醫院可在雲閃付APP挂号,這也是第三方在互聯網醫療上的一次重大嘗試。
      借鑒外國公司互聯網醫療資本融資,作為剛需,且在醫療行業落後于國外差距明顯的情況下,醫療内的創業前景廣闊,市場也更大。加大科技研發,創新互聯網醫療服務線上收費模式。
      加重科技比重,為互聯網醫療彙入新鮮血液,鼓勵多方創新型人才投入到互聯網醫療服務産品的開發中來。在醫療類APP中,重視用戶健康信息隐私,關注用戶需求,加強平台公信力,真正地讓用戶用得方便放心,節省時間與精力。
      (三)從個人方面來說
      支持互聯網醫療,積極嘗試互聯網醫療服務産品。其實就我們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去看病問診的時候,那麼,對于互聯網醫療這一新鮮事物,我們應該給予支持,而就調查問卷結果來看,大部分人都有興趣去進一步了解互聯網醫療,對于更年輕的一代,應該嘗試新事物,嘗試手機軟件看病問診。
       與互聯網醫療建立信任感,不暴力處理問診結果。醫療關系的緊張并不會因為互聯網因素而緩解,相反處理得不好,更會激起負面的情緒。針對本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很大部分普通人會對互聯網醫療的導診持懷疑态度,質疑互聯網上醫療服務的準确科學性。我們不應該一面概括互聯網醫療的缺點,多點嘗試、多點溝通、多點信任,不暴力解決醫患問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增加誠信觀念。互聯網醫療也是跟傳統醫療一樣,屬于稀缺資源。部分患者會因為互聯網醫療帶來的便利而忽視看病問診機會的珍貴,如預約挂号存在拿了号卻爽約的情況,名額浪費等。我們應該要求患者實名注冊,建立信譽評分系統,做到有紀律有誠信地平等共享互聯網醫療資源服務。
      六、總結
      總結這次的調查報告,我們組通過發放問卷和數據的收集,以及查閱相關文獻以及資料,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進行了數據分析。關于本次調查,大家對互聯網醫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既了解到現階段互聯網醫療發展存在的局限,也看到了互聯網醫療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互聯網醫療的興起發展,會給中國醫療事業帶來全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鐘三宇,範親敏.互聯網醫療服務法律監管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39-47.
[2]和訊名家.2018年Q1互聯網醫療市場研究報告[EB/OL].2018-04-21;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16836/tid/1/iswap/1
[3]比達咨詢.2018中國移動醫療APP産品監測報告[EB/OL].2018-04-23;http://www.yixieshi.com/113732.html
[4]徐秉楠.一場關于互聯網醫療的激辯[N].健康報,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