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數據時代與高校學生隐私權保護”的調查報告
班級:2017級金融學院金融七班
調查小組組長:郭豌帆 學号:201711080299
調查小組成員:周少宜 學号:201711080314
調查小組成員:張旭英 學号:201711080300
調查小組成員:嚴舒婷 學号:201711080301
執 筆 者:郭豌帆 學号:201711080299
内容摘要:本調查報告是我們小組成員通過網上發放調查問卷以及實地調查相結合總結出來的,現做出分析如下:計算機的普及使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行為習慣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随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虛拟數據在不斷進步,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大數據技術本身需要将大量的數據作為自己服務的基礎,這些信息包含了大多數的隐私問題,而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正如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講到的一句話,他們正處于人生成長的灌漿期。雖然這個群體在全國人口的占比上隻占到7.5%,将近一億人,但是他們在搜索移動用戶的占比是在所有年齡段裡邊最高的。所以本文就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隐私權保護進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隐私權
目前,大學生依賴網絡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是學習、娛樂或是購物方面,根據1月3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可知道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特别是高校學生成為貢獻上網時長的主力軍。而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如何在大數據時代保護自己的隐私權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一、調查背景
大數據主要是指龐大的數據量,但不僅局限在數量上,也主要表現在信息的重複化、多樣化以及複雜化上。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的時候,身處大數據時代的我們在虛拟的空間中已經變成了一個個的“數據人”,無論是在網絡上收發郵件,浏覽網頁,還是生活中的網絡購物,網絡付費,及時通信,我們在互聯網上的一舉一動全部轉化成了數據,自然的,隸屬于我們特性之一的隐私在網絡上也被數據化,成為個人數據的一部分。這些網絡數據日複一日地堆積,當海量的大數據經過收集、彙總、整理、分折等等過程後,通過虛拟世界的數據找到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已不是什麼難事。
之前就有媒體曝出多地高校獎學金公示名單中洩露了學生的隐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和完整的身份證号等。信息化時代,公民的隐私能否安全保障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當代大學生正是互聯網的擁護者、使用者、創新者。我們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學習;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行創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人際交往和互動等等。而在這一快速發展的數據時代,作為高校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學會保護自己的隐私。而通過這一次的調查,旨在了解高校學生對這方面的了解程度以及一些解決方案。
二、調查時間、地點、對象等
調查時間:2017年7月——8月
調查地點:公共場所
調查對象:公民(高校學生為主)
調查方式:網上發放調查問卷與實地采訪相結合
調查樣本:179
調查内容:主要是調查高校學生對大數據時代以及這一時代下自身隐私權的安全保障的了解程度,還有高校學生認為是什麼原因導緻個人隐私受到侵犯,倘若自身隐私受到了侵犯,高校學生又會如何處理以及可以采取何種途徑來保護高校學生的隐私權。
三、數據分析
(一)基本信息顯示
這次的調查問卷總共有179份,發放調查問卷回收率達到100%。參加調查的男性共有53人,女性共有126人。在這些調查對象中,我們主要借助多媒體以及實地調查相結合進行收集問卷,其中最主要的年齡段是高校大學生。
(二)對大數據時代的了解以及對隐私權的關注
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并不是很了解大數據時代,對待大數據時代這一廣泛的概念知道但又不是很清楚,但大多數人知道在這網絡環境發達和信息交流頻繁的時代,我們的隐私權是極易受到侵害的。僅有18.44%的人認為在大數據時代下隐私權不會受到侵害。
(三)對數據隐私的認知與隐私受侵犯的原因分析
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認為自身的一些基本信息是屬于個人的隐私,例如家庭信息、個人的基本信息、電話号碼、通訊記錄以及手機短信、社交平台上的賬号和密碼等,這些都是高校學生比較看重的個人隐私。
現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處于基本或必須依賴于網絡體系的局面下,線上辦公、線上購物、即時聊天等,這些基于網絡技術的手段随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生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高校學生的隐私數據也已經成為網絡體系中最有挖掘潛力,最富商業價值的資源。高校學生的隐私權受到侵犯有以下幾點原因: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相關行業企業的管理疏漏、軟件本身存在安全漏洞、不法分子為獲取利益而盜取個人信息、個人隐私權保護意識淡薄等。
(四)如何看待頻繁發生的高校學生網絡隐私受侵犯事件
在信息高度互聯的時代,高校學生的隐私保護是我們應關注的焦點。頻繁發生的高校學生隐私受侵犯事件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去反思,當信息公開遇上隐私保護,更應該多一點思量,看看是否存在替代關鍵信息的其他方式,降低隐私洩露的風險。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7.71%的人覺得需要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視,提醒學生加以防範,更是有77.09%的人認為應盡快出台相關法律加以約束,僅有5.59%的少數人并不關心此類事件。
(五)就高校而言,保護學生隐私權的途徑分析
在這個極速發展的數據時代,如何引導高校學生正确認識當今社會發展趨勢,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調動大學生利用大數據時代便捷的積極性以及順應時代潮流如何保護好自身隐私,是高校教育工作應該承擔的課題。據調查結果顯示,46.93%的人認為高校學生應該提升個人隐私保護意識,提高對大數據能力的認識,切實保護自身隐私安全。
黨的十九大以來,高校更應該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學懂、弄通、做實”的重要指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大學生,幫助青年大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扣,将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因此,高校應不斷提升學生的隐私保護意識,讓他們成為大數據時代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四、原因分析
(一)學生缺乏對大數據時代的認識
據我們調查,高校學生喜歡在這個數據信息滿天飛的時代分享自己的喜聞樂見,享受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諸多便利,卻忽視了隐藏在背後的殺手——個人隐私信息的洩露。大學生缺乏對大數據時代的認知,使用計算機、手機等智能設備在網上進行的每一個操作,在我們全然不知的情況下,我們的信息數據已經被記錄,有所圖謀的人把這些信息數據賣給了有需求的商家,我們的隐私就在無意識中被洩露。
(二)商家的不自律以及企業管理的疏漏
一些商家利用數據的便利性非法收集高校學生的隐私,譬如一些網頁浏覽記錄以及購物記錄,然後利用高校學生的保護意識淡薄,竊取了高校學生的重要個人信息進行非法售賣。商家的不自律與企業管理的疏漏,使高校學生成為了當中的受害者。
(三)高校管理者涉及學生隐私
高校管理者為了給學生創造安全便捷的環境使用了高科技的數字設備。大多數高校使用了校園安全監控系統,随時可以發現安全隐患;校園一卡通可以方便學生在校期間的購物、出入宿舍、食堂打飯、打水、洗衣等方面;校園網站也經常公布獎學金、貧困學生名單、優秀學生幹部等公示信息。這些通過文字或視頻記錄着學生的生活軌迹、家庭情況、電話号碼等隐私的信息存在着被不法分子截取的可能。
(四)一些軟件存在安全漏洞
APP作為第三方應用程序,當用戶注冊APP賬号時總被要求完善個人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隐私權限就被洩露出去了。還有一些假冒的APP,并沒有正規地經過第三方審核,更加導緻了APP的濫用權限。
(五)法律的不完善、不健全
大數據時代下,網絡娛樂用戶規模持續高速增長,移動支付使用不斷深入,以第三方信息平台為基礎,整合社會資源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共享經濟業務也得到蓬勃發展。若法律上沒有明确的監管,就會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從而盜取公民的個人隐私。而高校大學生正是互聯網時代的主力軍,倘若法律完善與健全,又怎會出現因個人隐私洩露而遭遇詐騙的“徐玉玉事件”?
五、可行性方案
(一)個人層面
1. 提高個人保護隐私意識
順應大數據時代的潮流,高校學生應自覺提高個人隐私保護意識。高校學生的網絡安全防範意識薄弱,是信息安全不斷受威脅的重要原因。高校學生應注重自身隐私保護,當隐私受侵犯時,依法維護個人利益。
2. 注重APP的權限
以在中國普及程度極高的安卓手機為例,大量安卓應用在安裝前都要求讀取用戶的位置、短信等隐私,如不同意授權,則無法安裝。對于很多用戶而言,明明知道這些軟件并沒有必要知道這些隐私,且本意不想洩露隐私,但由于懷有僥幸心理,仍然同意軟件讀取自己的隐私。高校學生應為手機APP設置恰當的權限,防止隐私的洩露。
3. 适應潮流,迎接挑戰
在大數據的影響下,作為高校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把握時機,适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在保護好自身隐私的前提下不斷迎接挑戰,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層面
1. 數據的收集與管理
高校管理者利用各類網站、平台、手機APP收集學生數據時,首先應取得高校學生的同意、明确收集的内容、方式、目的、收集後的數據使用場所、範圍及時效。對收集來的數據使用要符合法律規定、最大限度的保護高校學生的隐私、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
2. 教育學習及網絡監管
高校學生雖然已是成人,但是網絡安全意識相對薄弱、經常在不經意間會透漏很多個人隐私,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作為高校管理者應加強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可以将網絡安全教育納入課堂教育部分,讓學生了解個人隐私洩露可能帶來哪些方面的威脅,如何保護個人隐私不被洩露。同時學校也要加大網絡安全監管,不讓校園服務器被黑客攻擊,不讓校園網站被植入木馬,以防學生信息洩露。
(三)國家層面
1. 完善法律法規
國家應該構建高校學生隐私保護法律屏障,對高校學生隐私保護立法。對高校學生數據收集、使用、方式、目的、範圍等方面作出嚴格規定,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法律法規
2. 對不自律的商家企業做出嚴懲
國家應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行業規定的相關部門,網站及個人做出相應的處罰,加強對數據使用者的約束,才能保障整個網絡與社會的安全,為高校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
六、總結
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需求越來越大,作為高校大學生的我們,應提升自我隐私保護意識,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不斷迎接挑戰,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受益者。或許會有人利用大數據時代的便捷性做一些非法的勾當,但我們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如何利用外界途徑保護自己,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相信在未來,大數據時代将會帶給我們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中心. 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3-5 .
[2]伍星,伍瑛,黃曉梅.“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J].網絡安全,2018(05):61-63.
[3]陳冬萍.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隐私安全淺議[J].網絡安全,2018(06):53-54.
[4]紀甯.基于大數據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2):140-141.
[5]鄭倩月,劉梁文,王毅.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個人隐私保護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22):103-105.
[6]臧一博.關于大數據時代下隐私問題的倫理探究[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4.1289.F.20150511.1526.073.html,2015-5-11.
[7]韓鑫.為隐私保護多上一把鎖[N].人民日報,2017-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