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明天的中國能夠問心無愧地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記去不斷清洗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時站在自省的鏡子裡檢點自己,寬容和直面一切批評,并從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堅實的自信來。
想起早些時候叙利亞毒氣事件的系列報道,沉默良久。那一幕幕的場景,盡管隻是一瞥而過卻深深刻進了腦海......我清醒地意識到,我并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隻是幸而生在了一方和平的國度。在此之前,作為中國新時代的青年學生隊伍中的一員,我并不能清楚地明白我的國家、我們的黨正在發生着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觀看完《厲害了,我的國》,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震驚于中國共産黨帶領着中國各族人民,一路栉風沐雨到如今喜獲碩果的不易。
那頭在戰火紛飛,這頭山花爛漫;那頭是哀鴻遍野,這頭殷阗繁盛;那頭是滿目蒼夷,這頭江山多嬌。可是别忘了,我們也是從戰火紛飛盼到山花爛漫,我們也是從哀鴻遍野的歲月熬到今日的殷阗繁盛,我們也是從滿目蒼夷中蛻變出多嬌江山來。
不禁讓我想起很久前與爺爺談天,說起我們的國家。時至今日,爺爺說的大多字句我都已經記得依稀不清,卻始終忘不了這位須發早已斑白的老人在談起他的國家時,眉目間閃爍着的那份意氣風發,源于他的黨與國。
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毋庸置疑這是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流轉了五千年的精神,“和則生物”的古訓在祖祖輩輩心中镌刻謄寫。今日之中國,今日之國人,生在和平之中,定要居安思危,奮發圖強,為國謀利。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它是激勵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我們青年人無疑就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梁啟超先生百年前認為救亡圖存的責任和希望都在于少年。而今天,中國再次騰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責任就在今日你我之肩上。
現代中國的青春記憶,從九十九年前的五四運動開始,她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是中華民族追尋偉大複興的重要曆史起點。“廣大愛國青年積極求索新的救國之道,最終在中國共産黨的團結帶領下踴躍投身革命,用智慧、激情、熱血報效祖國,抒寫了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镌刻下永不磨滅的曆史印記。
十九大之後,在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下,我們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時代。而這個時代的未來就由我們每個人的青春來創造。
潮起潮落,當我們以嶄新的維度看着今天每一個奮鬥的青春背影,我們看到一份信仰,看到一份堅持,更看到黨領導下的無數愛國之魂。讓我們為青春之中國放歌,讓青春夢與中國夢交相輝映!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我們青年人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我們點燃了我們五彩的青春夢,我們用青春夢鑄就偉大的中國夢。
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亦表現在對道德修養和道德教化的重視上。夏朝到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早期道德教化的形成期,孔子終生用自己的言行來教化世間的人。由他的弟子整理留下了《論語》。例如:“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教化不僅促進君子更好的幫助别人,也可以使小人更易提高自己的素質。秦漢到唐前期,是封建地主階級倫理思想的确立和發展時期。認識并重視道德的社會作用。春秋時期,人們已經區分了“天道”與“人道”,認識到在人之道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鄭國的子産說:“德,國家之基也”。晉國大夫伯宗認為:“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儒家則把道德看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墨家也強調“天下莫貴于義”,主張用道德說教的方法匡時救民。從唐中葉到明中葉,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繁榮和鼎盛時期,以“存天理,滅人欲。”為根本目的。使百姓養成道德習慣和穩定的道德心理,從而心悅誠服的服從統治者的意願。在新時代的中國,黨就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
恢恢中國,地大物博。且其中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像一片一望無際的浩瀚海洋,經上下五千年萬花筒式的容納,關于思想文化,裡面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精神組成物,而其中一種便為“中國精神。”那麼試問什麼是中國精神?是王侯将相,黎民百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念之間的愛國之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愛之心。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崇高善意。是莘莘學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寒窗數年不懼滿首華發”的自強不息之精神,是“桂冠正居,兩袖清風”的清廉思想,是“汗滴禾下土”的辛勤,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之情,是各自安好于世界的和平之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當代中國,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我們能看到更多的中國精神。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女排赢得冠軍。中國女排從來隻把酸楚留給自己,把榮譽送給國家,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在瞬息萬變的田徑場上,一切好運都是實至名歸,堅持不懈不僅僅是女排精神,更是中國精神。擁有洪荒之力的少女走紅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精神。中國不再像以前一樣,在乎每一塊金牌,不在把運動場上的金牌數量當做自己國家實力的衡量。我們能夠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觀看比賽,享受體育。中國強,中國精神則強。在外國的地盤上我們被誣告,成績取消,我們還是用我們自己的實力來證明屬于我們的冠軍。中國能以更加強大的姿态去和他們抗衡。
林林總總,無數前輩用他們的方式,他們的一生來凝練出中華民族的氣節與擔當,這就是中國精神,在整部影片中最撼人心弦的閃光點。改革開放多年來,中國雖然從一個地區大國發展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大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人們對于中國崛起的預期依然不甚明朗。而,在2010年後的近幾年中,中國在政治、經濟影響力、科技發展方面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中國崛起的景願終于清晰地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總結來說,中國在近二十年間。依靠前二十年以及這二十年中自身積累下的成為大國的資本。開始了大國崛起的步伐,中國迄今已經在政治、金融、經貿、技術體系上開始了向作為規則制定者的轉變。這才是中國崛起的真正表現表現。筆者預計,在不就的将來,中國還将在文化、網絡方面開始建立由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由此來看,二十年間,中國的崛起,曆曆在目,條理分明。
我向往的生活,是在養育我的國家裡,安穩度日;我向往的生活,是在未來的任何一天,我的國家都不會燃起硝煙;我向往的生活,是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不平凡的一生,直至與養育我的黃土相擁。
人的一生是向往和追求更疊的一生,慶幸這個強而有力的國家實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向往,也引領着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去拼搏。我想,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家國情懷,更應該是每個國人應有的情懷,我們總是習慣拿我們的國家同西方福利國家相比較,殊不知道在我們眼裡所謂的“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的。
每個人都有向往的生活,但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生活。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度,向往的生活就有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