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對一種反動哲學的批判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 2017級旅管1班 李琪琪(指導老師:李付安)

對一種反動哲學的批判
—— 讀《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感
 
班級:旅管1701班     姓名:李琪琪     學号:201702010037     指導老師:李付安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是列甯于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所創作的。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主觀唯心主義在歐洲盛行,衍生出了“馬赫主義”,即經驗批判主義。由于社會動蕩等因素的發酵,馬赫主義被擡升到了“現代科學的哲學”的地位,以此來修正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說。《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粉碎了俄國修正主義者的意圖,《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在思想領域上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延伸與發展。
      列甯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論述中,主要闡述了關于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列甯在本書中,認為物質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存在是人本身通過感覺去感知的,它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即不依賴于意識。不是因為我們的想象,地球才存在我們的眼前,而是因為地球的存在,才會通過人腦這個器官反映在我們的眼前。列甯對物質的定義,即表明了他在物質與意識方面的态度立場,列甯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不依賴我們人類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并且能為人類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是唯物主義思想,唯心主義則認為有了意識才存在物質。我們的意識能将客觀世界反映在我們面前,但是,沒有客觀世界的存在,意識就沒有可反映的了,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争論一樣,到底是蛋生雞呢還是雞生蛋呢。唯心主義認為我思故我在,而唯物主義認為我在故我思,對于意識和物質的存在問題,關鍵是看個人的角度。個人角度的不同也就持有不同的見解,因而将這些人分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
      物質決定意識的辯證思想。相信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有發呆的時候,雖然我們發呆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應該都隻是在單純地發呆,腦子一片空白,什麼也沒有想。但是有些時候,發呆則成為了我們進入獨立思考的最佳時刻。就像蘋果樹下的牛頓,蘋果砸落下來後,牛頓對這一現象陷入了沉思,是什麼導緻蘋果會下落呢?為什麼蘋果不向上飄、像左飄、像右飄呢?這中間是否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在支撐着呢?關于牛頓的思考,從而誕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衆所周知。絕大多數人都思考過我們人為什麼存在,隻是有些人善于深思和進一步挖掘内在的事物。因此,達爾文總結出了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了我們人是怎麼一步一步演變到今天這個模樣的。而另外一個問題是,猿人又是怎樣來的呢?對于這一系列問題衍生出來另外的問題即是唯物論的焦點所在:為什麼我們會思考、意識到這個問題呢?唯物主義認為,正是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個體,因為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人腦的附屬,而人腦具有意識的機能和屬性,才最終把客觀世界反映發展成為我們人類的意識。這也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最根本的區别,雖然人工智能已經在很多方面取代甚至超越人類,但人工智能缺少的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不能像人類一樣用思考,不能像人類一樣對我們的處境作出情感上的反應。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具有相同性,馬赫主義則和自然科學相違背,自然科學向我們證明了地球早與人類誕生,而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了意識。
      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列甯在本書中提到:“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人都是有欲望的,無欲無求的人是不存在的。有人會反問,我與世無争不就沒有欲望了嗎?但與世無争的這種狀态正是你想要追求的理想世界,而生活從不會像你所想的那樣呈現在你面前,所以你便要求追求它、去渴望它能按你的預期來轉動。随着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得到提升,人人追求幸福感,而有的人卻以此發展為追求享樂。在嬌生慣養的模式下衍生出來的弊端之一就是,習慣了不勞而獲,加上我們所處在和平年代,更加滋生了右一些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然而,世界并不是按你所需要的來運轉的,或許有些人并不用做些什麼就能幸福地生活,那是因為在背後有人替你承擔了你所需要為這世界做的,而你卻理所當然地收下了。在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都願意付諸于行動,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信念與堅持,去改造我們的客觀世界,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因為他們有理想、有夢想在支撐着他們去改造這個目前來說還不太理想的世界。當代大學生屬于一隻腳已經踏入了社會的群體,社會這個大染缸裡有衆多誘惑在吸引着他們,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泥潭。因此,需要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适當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走向,從而不走那麼多的彎路。當錯誤的思想反作用于實踐時,便向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社會需要将這股中堅力量更好地用來改造我們的客觀世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标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而馬赫主義則持相反觀點。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才總結出來的,對于一件事,隻有去做了,去嘗試過了,才會讓我們對一些事物産生不同的見解。美食需要色香味俱全,然而有些美食可能聞起來或者外觀并不怎麼樣,進而會影響我們的食欲,從而産生對它的排斥和抵觸。但是,一旦我們選擇去嘗試了,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差點錯過一道美食。舉個老例子,爬山,不爬到頂是領略不到千裡風光萬裡山河盡收眼底的感覺的,正是通過我們的實踐,我們才會認識了解到這一切,否則隻會像井底之蛙一樣,不跳出去,永遠呆在自己認為的世界裡,所以他們的世界就隻有井口大小。
      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實踐在不斷地發展,真理也在不斷地發展。實踐既是确定的,然而又可以說是不确定的。在每一項的研究發現背後,都有着無數次的嘗試,而這些嘗試的就是通向成功的鋪墊。一條數學公式的成立,是經過反複的推導計算的。或許有人的試驗一次就成功了,但成功的前提不就是他們将自己腦海中的想法通過實踐和行動去呈現出來的嗎?一副畫作,光存在于畫家的腦海中是不夠的,畫家還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将靈感在畫紙上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告訴我們撸起袖子加油幹,實踐才是硬道理。如果每日沉醉在幻想世界中,那麼一切都隻是空想,隻最終也會終日在虛幻中虛無飄渺地度日。因此,真理是需要通過不斷的檢驗的,但不斷檢驗過的也未必是真理,有時候真理也會變成謬誤,因為追尋真理的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一個過程。
      堅持馬赫主義的觀點,便會走向“唯我論”的死胡同中。馬赫主義認為“我”是事物的中心,這是一種狹隘的觀點。就我們目前人類所探尋的現有知識認知來看:在地月系中,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太陽系中,以太陽為中心,地月系屬于太陽系,而太陽系又屬于銀河系,銀河系又隻是宇宙中的一個分支。這複雜的關系鍊向我們展示的是“唯我論”的觀點所給人帶來的隻是一個片面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這種思想是狹隘的、片面的、存在不足的。因為他們隻看到了這世界的一小部分,沒有從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和思考世界,便以為呈現在自己眼前的就是全世界,而自己就是全世界。
      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列甯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及地位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列甯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與觀點,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和唯心主義。結合我們當代實際,就是要切實深入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實事求是,追求實際,摒棄以往的一些封建思想的束縛。在生活中要求我們要從實際狀況出發,從我們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不斷地去深化我們現有的知識,追求更好的自己。領導幹部要有所作為,而不是走個形式,要切切實實地為人民大衆着想。黨員幹部則要深入群衆,真正地了解人民群衆想要的是什麼,要去探索讓人民群衆感到幸福的道路是怎麼樣的,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為人民的幸福生活、為中國的強大、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