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地區特色藝術,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之東坑地景的傳承現狀及
發展前景的調查報告
班級:2017級外國語學院商英三班
調查小組組長:彭佳雯 學号:201701110086
調查小組成員:陳美珍 學号:201701110083
調查小組成員:田宇格 學号:201701110084
執 筆 者:路曉莉 學号:201701110088
内容摘要:東坑地景是汕尾市陸河縣東坑鎮的民俗節慶,與英歌舞、迎春花市等項目同時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已有250餘年曆史的它,如今的發展遇到了許多阻礙,如無人繼承、發展方式單一等。通過網絡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調查小組收集了大衆對于東坑地景的看法,針對東坑地景所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法,主要從拓寬宣傳渠道、增強代際聯系和自身創新等方面助力東坑地景發展。這次調查旨在喚起大家對于東坑地景和其他逐漸衰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關注,而東坑地景經過改造之後必定能跟上保護傳統文化的時代潮流,逐漸複興。
關鍵詞:東坑地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現狀;發展前景
在當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同時,全國各地都出現了精神文明傳承不到位的現象。2007年6月18日,東坑地景與其他103個項目一起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在後來的十年期間,東坑地景無論是與同批次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橫向對比還是與其他批次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縱向相較,它都沒有得到應得的宣傳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給予高度重視。為推動陸河縣傳統文化的複興,響應國家與民族對優秀文化的号召,調查小組選擇了東坑地景作為本次的調研對象。希望這份調研報告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東坑地景,促使東坑地景給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效益,給東坑地景注入發展新活力。
一、調查背景
(一)汕尾市陸河縣介紹
陸河縣地處廣東省東部沿海與興梅山區結合部,于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縣,是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境内山地面積廣大,民風純樸,人民勤勞勇敢,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同時,陸河縣全縣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達30多萬人,有“僑鄉”之稱。近年來汕尾市全市出現了嚴重的人口流失現象,十年人口流失過半,其中本地青年人口流失比例尤為突出。
(二)東坑地景曆史淵源
東坑地景被稱為“搬景觀”或“七寨花燈”。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東坑飛岩村創始人彭建義從蘇州引入東坑。彭簡宜名達義,字簡宜,是一位靈活、有遠見、善于管理、熱愛曆史傳統文化的偉大儒商。他喜歡到處觀看節日和民俗活動,尤其是在蘇州的元宵節上。乾隆三十年,彭簡宜從蘇州回鄉,于元宵節時,在飛燕村和上屋村耗費巨資,讓自己的村民開始模仿“蘇州燈節”,動員家家戶戶都挂上五顔六色的燈籠,競放煙花慶祝元宵節。地景引進後,當地人民繼續繼承、改良、配合拜神、祭祖、釀酒等活動,逐步“本土化”、“實用化”,形成了内容豐富、陣容強大的格局,一直沿用至今。
(三)東坑地景活動流程及特點
東坑地景一般從正月十二開始,在正月十五天晚上結束,持續4至5天。其中地景出遊是整個活動的高潮。出遊時間從農曆正月十五日下午六時開始。從飛燕村出發,沿着村莊的固定路線遊行。遊藝隊伍由300至600多人組成,他們以民族傳說和古典文學為主題,扮演或創造生動的“景物形象”,如:木蘭從軍、金山戰鼓、嶽母刺字、八仙過海、八神仙騎八獸等,并有龍鳳、牛馬、虎兔、雞羊、蝦蟹等動物。“景物”的創作中注重雕刻,充分體現了“文”、“廣”、“精”的三個特征。為了做好現場的準備,當地人民在前後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群策群力,全面動員、充分參與,并涉及教育、木雕、切割、繪畫、遊戲、化妝、折紙、粘貼、烹饪、糕點制作等行業。娛樂過程中,往往聚集了七八千人甚至數萬人觀看,場面壯觀。
(四)東坑地景的重要意義
東坑地景是蘇州元宵節的完美傳承和蓬勃發展。是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彙融合的結晶。既充分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充分體現了熱愛傳統文化、藝術和中華文化的客家人的獨特個性。由于景觀的服飾、道具、風景都是在村裡老藝術家的親自指導下制作的,他們樂于傳授藝術,教導弟子,培養後代追求卓越,從而造就了一批新的技能型人才。帶動了許多相關産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使飛燕、上屋、龍興寨成為小有名氣的“手工藝村”。東坑地景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生命價值,對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調查的對象、時間、地點等
調查時間:2018年7月至8月
調查地點:東坑鎮上屋村、大壩村、飛燕村、新東村以及線上
調查對象:東坑鎮普通居民、學生、網民等
調查方法:調查采取了實地走訪記錄和網絡問卷調查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線上共發布問卷52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5%。
調查内容:本次社會調研包含全國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東坑地景的了解渠道、了解程度及認知等,此外還涉及到東坑地景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大衆對東坑地景發展的建議。
調查目的:通過向當地居民了解東坑地景的現實情況,從而推導出東坑地景的發展阻力,對其中潛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出适合東坑地景發展的方向;并希望本次調研也能對東坑地景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讓它得以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三、數據分析
(一)調查對象大部分為青年和中年人
由圖1可知調查對象在18-40歲的人所占比例達到七成,18歲以下的人所占比例達到20%以上,40歲以上的人總共隻占了不到10%。由于我們的問卷隻在線上操作,勢必會受到網民基數與比例的影響。青少年和中年人正是我們想進行了解和調研的對象,他們應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但是,受到生活、學習壓力與外來文化影響的他們,逐漸失去對本土的文化的傳承動力。熟悉東坑地景所需道具制作技藝的人們都逐漸老去,而本地的年輕人們卻無心去學習這些技藝,也無心為家鄉宣傳這項文化。
(二)調查對象有半數以上為廣東省内網民
由圖2可知,我們的調查對象有16.8%(84人)為汕尾本地人,有40%(200人)為非汕尾市的廣東人,其餘43.2%(216人)為外省人。東坑地景本身的影響力并不大,所以為保證數據的平衡性和真實性,我們設置了一些與東坑地景相關的拓展問題,普适于全國各個地方的人作答。
(三)大部分網民對東坑地景的了解程度較低
由圖3可得,無論是本省還是外省的人,大多都對東坑地景比較陌生。調查中非廣東省人總人數為215人,其中對東坑地景缺乏了解的有201人,占到其總人數的93.5%;省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在填寫了問卷的285位廣東省網民中,相對不了解東坑地景的人數也達到了236名之多,比例高達82.8%;而在285名廣東網友中比較了解和非常了解東坑地景的人數分别是35和14,僅占廣東省作答網民的12.3%和4.9%。可見即使作為省非遺,由于自身影響力不夠、宣傳渠道狹窄或是因為民衆對傳統文化缺乏關注,東坑地景依舊沒有被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工作不到位
從圖4中可以看出,500位作答網民中,隻有39%(195人)确切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曾開展過關于非遺的宣傳活動,剩下的大多數人都沒有在現實中近距離了解非遺。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政府單位和其他具有文化職能的機構或組織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宣傳做得還不夠到位。
(五)大衆主要通過現代化媒體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
由圖5可得知,相較于實地探訪、閱讀書籍以及觀覽博物館,大衆更願意選擇以紀錄片與網絡媒體等方式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紀錄片與網絡媒體的靈活性更強,人們可以随時随地、自主地選擇浏覽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二,比起實物,現代化媒體資源更易掠取與保存;第三,随着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媒體能為我們生動的還原與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狀況。
(六)東坑地景的可采用的宣傳方式較多
時代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東坑地景作為一種民俗節慶,雖然舉行時間較為有限,不利于集中展示,但是東坑地景的文化底蘊豐富,因此宣傳載體不會受到較多限制。無論是文化市場裡早有一席之地的紀錄片,還是近年興起的“文化清流”節目和線上展廳,都可以成為宣傳東坑地景的有效方式。此外,東坑地景可以結合當地的其他自然或人文景觀,打造陸河縣的特色旅遊線路,使地景文化與其他文化挂鈎,形成文化産業鍊,擴大其影響力,并與其他文化共同促進陸河縣經濟發展。
(七)當地居民對東坑地景的傳承意識不強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需要多方社會人士共同努力,但如今社會各層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都很淡薄,導緻東坑地景發展受阻。民衆是最廣大群體,媒體與企業是文化對外溝通與輻射的最佳媒介,政府掌握着大量文化資源,具有引導文化市場走向的職能。三者各有所長,相輔相成。反之,隻要其中一環缺乏這種意識,整個系統就無法有效運行。
(八)對東坑地景的傳承需要社會全員的關注和支持
當地居民作為東坑地景的傳承主體,對東坑地景的影響不言而喻。樹立保護東坑地景的決心,并不是靠着一腔熱血就能做到的,想要喚醒東坑地景的生命力,當地居民對它的辨别和行動也必不可少。在認知觀念方面,本地居民應全面地看待東坑地景,挖掘東坑地景的精神價值和可塑性,将東坑地景和當地實際相結合,與時代潮流相聯系;在自身行動方面,當地居民應盡力發揮自身角色的作用,為東坑地景的保護傳承做貢獻的同時帶動更多的人關注東坑地景。
四、東坑地景發展受阻原因
(一)本地人口流失嚴重且大多數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調查小組了解到汕尾市的人口流失問題非常嚴重,十年來人口流失過半,成為廣東省人口流失問題最突出的城市。其中青年人口流失的比例最大。國民對非遺不重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由于非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太少了。大家平常都忙于工作和學習,即使是業餘時間也會選擇做自己認為有用的事,或者是休息。很少有人能停下腳步來看看我們的傳統文化,即使真的有人有心思了解非遺的現狀,也很難出手為之做些什麼;二是自從進入現代化以來,外來文化越來越多地湧進國内,尤其是青年對現代文化和外國文化的興趣比對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興趣高出許多,導緻了傳統文化的繼承人越來越稀缺;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産存在于比較古老的村、鎮的比較多,當地民衆純潔樸素,對于自己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認識不高,更不會主動想到去招收學徒,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傳承與發展。廣東省對基層民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認識工作的宣傳力度不夠,因此,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處于瀕危狀态。
[1]
(二)東坑地景發展方式單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較低
作答問卷的網民支持率第二的選項是“發展形式單一,不能帶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其實這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通病”,無論是主辦方還是觀衆,在了解和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時候,都隻會把它界定成一種“藝術”或者一項傳統活動罷了。說到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存在的意義,也隻能想到精神層面的東西。反觀成功轉型的文化遺産,(如故宮的文物等)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并不隻是單純的文化認同,它們融入了現代,以紀錄片、電視節目等鮮活的形式進入大衆的眼簾。轉型成功的傳統文化不僅如此,它們還作為一種烙印,促進了文化産業的發展。而東坑地景作為一項年俗,若是隻停留在節慶活動的形式,沒有自己的經濟、社會優勢,便很難得到大衆的青睐。
(三)政府對東坑地景的發展不夠重視
據調查小組實地走訪調查了解到,東坑鎮現在正處于轉型階段,發展着重于打造青梅品牌、加大開發旅遊力度和建設基礎設施力度等。也有一些幹部沒有認清政府的職責,認為民間文化的發揚隻需要民間的力量即可,政府無需将此當成政務。于是,傳統文化很容易被冷落,不僅東坑地景的傳承者利益得不到保障,沒有資金拓寬東坑地景的發展道路,連東坑地景的籌備資金都在逐年下降。政府是傳統文化最有力的支持者,如果連政府都不出資助力,光靠人民的力量,傳統文化的發展改造是很難實現的。
五、對東坑地景發展前景的建議與分析
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一份心靈認同與慰藉。每個國家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傳統文化。在分析了東坑地景的發展現狀與阻力後,我們認為應該從宣傳渠道、繼承創新與行政扶持等方面入手,促進東坑地景的發展。
(一)拓寬東坑地景的宣傳渠道
東坑地景可以借以企業、媒體等媒介進行宣傳,其中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巨大的作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真實地記錄與藝術再現。利用媒體的紀錄、再現、表現、宣傳功能使之成為一個國家曆史變遷、文化發展的佐證,也使民族文化這條不斷流淌的長河成為保存民族記憶、延續文化血脈的生命之河。這也是今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
[2] 所以,拓寬東坑地景的宣傳渠道,能為東坑地景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為東坑地區的文化傳承提供更多元的載體。
(二)東坑地景本身需要創新與多元化
通過街訪,調查小組了解到近些年來由于東坑地景參加的人較少,所以原本很豐富的表演内容與形式正在逐漸被抹去或簡化。對此,調查小組全面地分析了東坑地景的活動程序,認為東坑地景從道具制作方面和表演形式、内容方面應當适當創新。如動物形象的頭套不僅可以多次重複利用,更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木質構架,環保的同時增強了道具多次利用的能力。表演的題材也可以不限于古代神話故事,或者可以在古代神話故事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進行改編,迎合現代人的喜好。從而可以把準備道具的時間省下來去籌備更多的東西,比如每年根據表演主題的不同制作一些紀念品,将東坑地景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東坑地景若經過合理改造,不僅能豐富自身的内涵,也能拓寬宣傳渠道,增加影響力。
(三)政府要重視和保護東坑地景
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是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是遺産生存環境的維護者和改善者;是資金的支持者;是各方力量的整合者。
[3] 所以,各地政府急需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視與保護。我們認為東坑鎮政府針對東坑地景以及其他的傳統文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強立法,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認識;應及時通過立法,積極開展對傳統文化的普查與整理,确定分類扶持、保護和搶救的對象;明确知識産權歸屬,規範文化市場秩序等。第二,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離不開每個領域的人的努力與合作。保護機制得以完善後,将對監管東坑地景的各項經營行為和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起到極大促進作用。第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資金投入和商業開發;政府應為東坑地景成立保護基金,确保其資金的穩定投入。也應多鼓勵地方企業對東坑地景進行商業開發,拓展其發展方向,挖掘其中的經濟效益。第四,多種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應将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物質文化遺産結合起來;要以多種方式記錄與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相關資料;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要讓人們的意識有所改變,引導大衆對傳統文化産生關注,才能讓東坑地景在較好的文化生态下發展。
[4]
(四)加強老藝人與年輕人之間的聯系
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東坑地景更需要民間力量主動地保護與傳承。代際之間的聯系不夠親密,是東坑地景缺乏繼承人的重要原因之一。老藝人們大多有向年輕人們傳授東坑地景的文化知識與制作技能的心思,但年輕人對此感興趣的卻少之又少。對此,老藝人們可以自發性地組成教學班,系統地整理與東坑地景相關的資料與手藝,方便較少接觸東坑地景幕後制作的年輕人理解、上手。年輕人應更多的關注精神需求,也應适當關注家鄉的文化發展,不能抱有事不關己的态度,認定每個人都有能力、有責任對文化發展進行擔當。當地的學校與媒體等也應關注東坑地景的傳承問題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老藝人向學生、觀衆等較為廣大的群體教授技藝提供好的渠道。
六、結論與展望
五天的實地調研,調查小組去到東坑地景文化的主要輻射地沿街采訪,對東坑地景在當地的發展現狀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在上屋村,調查小組遇上了觀看過許多次地景活動的老人家。老人們說現在東坑地景的主要操辦團隊僅剩下一人,其餘早已相繼過世,也沒有合适的人來繼承這份職責。在大壩村,調查小組找到曾經參加過地景表演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學習任務繁重或是有去其他城市發展的意向。而小一點的孩子呢,被手機占據了休閑時間,也不願去學習這些傳統的手藝。飛燕村和大壩村,人們說東坑地景作為一種年俗,隻有元宵節前後舉辦,而那時候該工作的都工作去了,學校也普遍開學了,所以參與的人和觀衆一年比一年少,舉辦的規模和興緻也逐漸有所消退。由此可見,東坑地景當前最緊要的問題就是缺乏繼承者,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阻力也是巨大的。
村裡的人們提起東坑地景,仍舊有一份歸屬感與自豪感。如今國家也在實抓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對内能增加國民對曆史的了解度與認同感、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也能培養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對外,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支柱之一。所以,要用正确的觀念看待傳統文化,用正确的方法對待傳統文化,使之順應時代潮流,繼續燦燦生輝。作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員的東坑地景,即使現在正經曆着暫時的消沉,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東坑人、東坑媒體、東坑政府會團結起來,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出力。所以,東坑地景的改造與發展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李銀霞.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探析[J].特區經濟,2012(9):46.
[2]楊曉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媒體作用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7):124.
[3]彭靜、朱宏偉.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在廣東的保護研究[J].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8(10):68-69.
[4]
禤紅葵. 論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中的作用
[EB/OL].
http://www.docin.com/p-232291661.html,200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