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佛系”觀念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及喚醒機制的調查報告
——基于廣州地區
班級:2017級電子商務管理學院電子商務三班
調查小組組長:羅灤 學号:201704070324
調查小組組員:萬江燕 學号:201704070331
執 筆 者:萬江燕 學号:201704070331
内容摘要:“佛系”是指一種看淡一切,無欲無求,“看破紅塵”的生活态度,是一種新的文化思潮。随着佛系的流行和被理解,被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用來标榜自身,成為自己的一種人生态度和處事方式。在随着社會步伐加快,青年們面對的社會壓力逐漸變大,于是選擇佛系的态度來看淡一切,關注自身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避免情緒的惡化,讓自己處于一種相對輕松的狀态下,對于自身的健康存在着好處。但是,在事情還沒有努力和行動之前,就以“佛系态度”自居,認為“做不到的,這輩子都是不可能的”。用這種心态減輕失敗的難堪,為自己的不努力找了一個體面的借口,把自己的失敗說成了理所應當。在這樣的人群中,當代的青年大學生也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這對于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積極的思潮也受到了挑戰。通過本次就“佛系”對廣州地區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影響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所的數據,深入了解了對“佛系”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并得出提出相應的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佛系觀念;大學生;影響;喚醒機制
一、調查背景
“佛系”,網絡流行詞,該詞最早來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雜志,該雜志介紹了“佛系男子”。11月21日,微信公衆号“留通社”發布文章《胃垮了,頭秃了,離婚了,90後又開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進入大衆視野。于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開始刷遍朋友圈,引發共鳴、被“戳中内心”的網民轉發和熱議,随後,其他社交平台紛紛跟進,主流媒體、專家學者的評論進一步提升了該詞的關注度,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并成為熱點詞彙。佛系開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成為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态度。佛系還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子女”“佛系考生”“佛系戀愛”“佛系生活”“佛系消費”等一系列的流行詞彙。
随着“佛系”的流行,這種思潮被過分解讀。恰當的“佛系”可以減緩内心的壓力,減少焦慮和抑郁。但是過度的“佛系”就是一種“喪文化”,給人帶來消極的影響,造成精神的空虛,迷失自我,在大學生的群體中已經可見一斑。
本次的調查能更深入地了解到“佛系”觀念對被調查者即廣州地區的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并且結合當代的社會現實以及被調查者群體的背景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得出以此對應的建議方案。讓當代大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身上 所肩負的責任,認識到如果不正确的看待佛系的生活态度,會讓自己迷失掉自我,失去競争力。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把自身的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實現自身價值
二、調查時間、地點、對象、形式、内容
調查時間:2018年6月至8月
調查地點:廣州地區
調查對象:廣州地區在校大學生
調查形式:網絡問卷調查形式
調查内容:本次調查是關于“佛系”觀念對廣州地區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及其喚醒機制的分析報告,調查相關的“佛系”觀念存在的比例、原因、影響、應對方案等。
三、數據分析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人群為廣州地區的大學生群體,通過發放網絡調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304份。
(一)大部分學生都有“佛系”的思想
因為采取的形式是網絡問卷存在着對象的選擇不夠均勻的情況,所以女性大學生居多,以大一的學生為主。但由于調查的主體也是大學生,所以不會影響調查結果數據的準确性。
從圖1可見,有30.26%認為自己是“佛系青年”,在這個調查中經常使用佛系三連“都行”“可以”“沒關系”詞彙的頻率占比66.30%。而不确定是否是“佛系青年”的占比32.89%,其中經常使用佛系詞彙頻率的占比56.00%。日常經常使用佛系詞彙的占比達到48.36%,偶爾使用的占比36.18%。由此可見,大部分是大學生都存在着“佛系”的思想,并經常性地使用“佛系”詞彙。
(二)“佛系”思想在大學生的群體中廣泛流行
從圖4可見,經常聽說過“佛系”的占比達62.17%,偶爾聽說過“佛系”的占比到33.22%,而幾乎沒有和完全沒有聽說過“佛系”的僅占比不到5%。因而可知,“佛系”思想在大學生的群體普遍流行。很多人經常說起“佛系”,也會通過其他的社交渠道聽說了解到過。“佛系”成為日常的流行思想,對于大學生及其身邊的人有着很大的影響。
(三)“佛系”觀念也可取,但要守住一條:總得有走心的地方
從圖5可見,在是否想過要擺脫“佛系”觀念的問題上,認為“想在一些事上保留佛系,但總得有走心的地方”占比72.37%。有16.12%的人認為“有,想擺脫,但當下的情況無力改變”,也有少數的11.51%認為“沒想過,覺得不争不搶的狀态挺好”。由此可得,佛系思想有可取之處,不能一味否認。但是不能在處處不堅持,事事随大流的佛系思潮中浸沒于人潮,迷失掉自我。在佛系的思想下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守得住初心,守住“總的有走心的地方”的底線。
(四)“佛系”态度并不值得美化
該組數據調查了 “佛系”态度是否值得被推崇。從圖6可見,可以以此自嘲,但不值得美化的,占比35.53%;認為佛系是種喪文化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頹喪,占比21.05%;認同該态度,而且接受的,占比18.09%;也有認為這隻不過是流行詞,沒必要在意的,占比25.33%。
綜上數據所示,多數人認為“佛系”态度不值得被推崇,可以自嘲,可是不應該美化佛系本身;而且“佛系”的無所謂,會對人的精神和意志造成一定的頹廢,無意向上;另外的也有部分人沒有認識到“佛系”的消極影響,覺得隻是一時流行,甚至還有以此态度自居的。由數據可見,雖然大部分數據顯示“佛系”态度不值得美化,但也有很多人,對“佛系”的消極渾然不知。
(五)“佛系”青年對于自己未來的規劃迷茫
在大學生群體的未來目标和規劃當中,從圖7可見,超過一半的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是有目标沒有規劃的,占比達到53.29%;另有少部分人是沒有目标也沒有規劃的,占比11.51%;剩有35.2%是有自己的目标和規劃的。由此說明,很多的大學生青年都是處于迷茫的狀态下,有目标沒有規劃很容易在生活的消磨失去鬥志,磨滅掉理想,然後自以為穩定地過上所謂“佛系”的不争不搶,随波逐流的“佛系生活”。
(六)在“佛系”外衣下逃避現實
該項調查了關于造成“佛系”的的原因分析,從圖8可見,有63.49%的受調查者認為是受社會的影響,在快節奏、高追求、大壓力的狀态下不得不躲避超出能力的欲望壓力;本身性情的緣由占比達48.36%;随波逐流、盲目從衆者的達39.14%;逃避現實、懶惰借用“佛系”的也不在少數。可見,“佛系”成了大部分人躲避現實冠冕堂皇的借口。
(七)“佛系”思想對于個人和校園風氣帶來不良影響
從圖9可見,“佛系”思想可以緩解壓力,減少焦慮的占比60.2%;但造成青年精神空虛和迷失自我,不思進取的校園風氣的形成占比達55.59%;助長自身惰性發展,容易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占比48.68%;造成享樂風氣風行的占比43.42%。可以看出,“佛系”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受到了威脅,對校園的風氣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四、原因分析
“佛系”文化也被稱為一種“喪文化”,指的是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于頹廢和絕望泥淖中,無欲無求,麻木地生活着。本質體現就是“斷舍離”,無欲無求,“看破紅塵”,不大走心,看淡一切。他們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沒有煩惱,沒有雜事。缺乏責任感和擔當的精神,缺乏創新,奮鬥的精神,沒有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容易被一些流行的不良思潮所影響。導緻這種“喪文化”的流行,存在着很多因素:社會的、時代的、心态的、風氣的、還有思潮自身本質的等。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佛系”該詞的含意是一種怎樣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特點是:自己的興趣愛好是第一位的,事情都想依照自身的節奏來做。這種思想之所以能夠迅速走紅,并且“深得民心”,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是因為其擊中了現今社會的一個痛點:累。随着社會不斷發展,生活節奏快,事業高追求,精神壓力大已成為了一種常态。故而,“佛系”态度的出現無疑是讓那些活得很累,壓力很大的年輕人放松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直擊年輕人心扉,折射青年面臨的挑戰和壓力,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并引發追捧。
物質充裕的大背景下造成的低物欲。目前的生活和舊時代的生活對比來說,我們大多數人幾乎都是過着安穩的小康生活。由于一直是處于飽和的狀态,對于物質方面少有憂愁。故而讓一種青年形成了物質欲低,不思進取,不知競争,滿足于基本生活,對物質沒有多大追求的意識。
“佛系”催生了相應的經濟模式,而更加的認可了佛系的生活态度。“佛系”思潮的出現,也催生了相應的“佛系”經濟。比如外賣,有時候真的懶得去做飯、買飯的時候,直接一個電話便讓飯店直接送來,這更助長了“佛系”的惰性;“佛系養蛙”、單人旅行、單人KTV等等,讓“佛系”實物化有了相對的“群衆力量”在社會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社會關懷的缺失。網絡上對于“佛系”戲谑成風,社會對于青年人缺少對社會的關懷和理解,缺少正确的引導,一味地批評指責。須知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過程,一味地反對、指責,反而會适得其反。
(二)缺乏正确價值觀的引導
大學生是個半隻腳踏入了社會的學生群體,面對來自就業的壓力,面對來自大學生活的不适應,面對來自與過去的應試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面對人際關系的複雜化,他們會表現出迷茫,表現出手足無措。他們有太多的壓力和焦慮,容易在自己的路上迷失自我,他們會選擇逃避,畏懼挑戰,失去擔當和責任。大學生們部分缺乏獨立的思考,也是對新思想接受得最快的一類人,故而更多的人會不自覺的“佛系”起來了,産生了佛系的生活态度。青年大學生對“佛系”的概念過分解讀,調侃成風,并且會跟着這種風氣随波逐流,盲目從衆,缺乏獨立思維。
而在這樣的風氣盛行的情況之下,學校方面沒有對這種風氣進行正确的引導,而是放之任之。在“佛系”觀念帶來了不良的後果之後又對其進行批評、指責,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和對正确價值觀的引導。導緻大學生的心理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之後,選擇了一種“喪文化”作為自身的掩飾,逃避壓力的工具。
(三)家庭背景及觀念影響
如今年輕的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而且物質相對充裕。在相對舒适的環境長大,接受還算開明的教育,不必為柴米油鹽費心。父母的關懷備至,讓青年們缺少憂慮意識和鍛煉。在家長的觀念裡,有一個常見的觀點:“畢竟還是個孩子”。于是,處處寵愛,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半點的委屈。溺愛孩子的父母會事事都為孩子準備妥當,不用做飯、不用洗衣服、不用做家務,生活如同嬰兒般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為孩子的前程鋪好了路。在遇到暴風雨就會往溫室裡面縮,總是覺得沒關系,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一滴墨水尚且不能染一盤清水,但日積月累就會變成一盤墨水。習慣了逃避,會軟化了傲骨,“溫柔”了骨氣。
(四)大學生的人生觀
内心缺少堅定的信念:這一代青年人經曆過的滄桑少,意志容易被享樂主義所腐蝕,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在經曆磨難的時候,還沒有在打倒困難之前就已經先被困難打倒了。缺乏信心:有時候在遭遇一點點的挫折的時候,心中沒有了主意,一味地将這些挫折放大,不斷的給自己催眠,讓自己沉溺于“無力乏天”的錯覺裡,進而放棄掙紮,一切認命。從“我一定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變成了“算了,反正也不是很有必要”“做人嘛,開心最重要”有着一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是不可能的”的心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逃避責任,畏懼挑戰:挫折帶走了他們的動力,前路更多的是迷茫,所以不願去背負更多未知的風險,想着如果什麼都不做,雖然得不到任何好處,但也意味着不會再失去什麼,内心的堅守也慢慢決堤。“感覺身體被掏空”,即便有前進的目标,也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受挫之後,迷失了方向,便索性放任自流,失去對生活的追求,以避免自己受到更加大的傷害。
為自身的懶惰找了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佛系”的另一種表現就是“懶系”。青年人樂意待在自己的“安逸”的生活中,缺少煩惱,打着我是“佛系青年”的幌子光明正大地懶,讓他們的懶變得無可厚非。他們怕麻煩,所以能外賣就不會出門;能網上解決的事情就絕不會見面談;不會做一些自己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經營感情累,就甯願單身;能“将就”就不會“講究”;淘寶申訴退換貨麻煩,自動确認收貨,差評也懶得給就默認好評;現在的生活穩定,就不會想着再做過多的改變……認識到自己的欲望與現實的差距,所以選擇讓步,放棄抗争。可是啊,麻煩讓你選擇了懶惰,并給你一個“佛系”的名号,你就安然的接受了。放棄了自己的擔當,忘記了生活本身就是個麻煩,夢想的追逐也是解決一連串麻煩的過程。所謂“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五、可行性分析
“佛系”存在着利弊,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佛系”對大學生的影響大緻有:緩解壓力,減少焦慮;造成大學生迷失自我,不思進取;生命觀的消極化;畏懼挑戰,缺乏自信;助長本身的惰性,形成享樂主義等。
(一)給予青年大學生更多的社會關懷
“佛系”不是隻有悲觀的影響,恰當的“佛系”能減輕心理的負擔。對于一些超出了能力之外,又在竭盡所能又無法達到的事情,可以選擇“佛系”的心态。不必過于執着,讓自己背上重大的心理負擔,學會合适的“斷舍離”。在生活的同時适當的照顧自己的興趣,學會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放松自己,不要讓自己完全被生活“生活”了。
給予更多的社會關懷。社會應該關心和愛護青年人的成長,不是一味地批評與不屑。成長是一個過程,應該給予理解與幫助。幫助青年人培育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教育大學生培育積極的,健康的,理想的社會心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和主流媒體要加強輿論的正确引導,傳播正能量,引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呵護青年人的心理健康。
(二)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正确引導
學校應該開展心理咨詢,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地加以引導并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提高思想的素質。積極引導青年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打磨自身的意志,找到方向和動力。對青年大學生進行責任感的培養,讓大學生學會承擔責任,主動承擔責任,培養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學校也應該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加強家庭的教育和正确的觀念引導
父母的傳統觀念需要改變。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不是家長想成為的第二個自己,而是孩子成為自己心中的他自己。不會有人一直陪伴着走下去,成長的道路注定是坎坷的、孤獨的,不能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溫室中。想要孩子成才成器就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曆自己的人生。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他們,引導他們,關心他們,教導他們如何去獨立生活,如何面對挫折,如何面對選擇,如何走自己的人生、堅定自己的理想。
(四)找準自身的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規劃
“認識你自己”清楚自己的追求,明白自己的方向,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計劃,明确自己在什麼時間段應該完成什麼事情。按照自己的目标規劃進行,這樣才不會在生活面前無所事事。不要被生活安排,而是自己去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樣活出來的才是真實的自己。
守住“總要有走心的地方”的底線。習近平主席寄語青年人:“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緻精神上“缺鈣””。青年人的本錢就是年青,青春正是奮鬥的好時間,不要在應當努力的時間裡選擇了安逸。堅定信念,守住初心,不能過早地放棄希望,“看破紅塵”。堅持一定的原則,認真對待該認真的事情,給自己的心中保留一點該有的執念,隻有不放棄生活,生活才不會抛棄你。
改變,從自身的小事做起。改變自身的懶惰和依賴的習慣,時刻警醒自己“這是病,得治”。每天給自己一個小目标,每天都要好好完成,不能拖延,不能累加。改變松散的狀态,一天天下來就會慢慢變得踏實。抛棄“肥宅”,嘗試跑步,不吃外賣,去食堂,泡泡圖書館,少刷抖音、微博、淘寶,不要熬夜,去吃早餐,适當減肥,多學技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77.
[2]貴婷.“佛系青年”走紅網絡——輿論場之外也應對青年多些關懷[EB/OL].http://www.xinhuanet.com/yuqing/2017-12/26/c_129775453.htm, 2017-12-26.
[3]儲旭東.莫讓“佛系”觀念綁架青年人[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7-12/25/c_1122164863.htm,2017-12-25.
[4]王鐘的.“佛系”生活實為逃避[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7-12/25/c_1122164861.htm,2017-12-25.
[5]陳之殷.沒有堅守的信條 佛系不如稱之為懶系[N]. 中國青年報,2017-12-19.
[6]李妹妍. “佛系”來襲:是豁達還是逃避?[N]. 羊城晚報,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