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鄉村振興策略在十九大之後成為社會熱點,産業興旺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脫貧緻富的重要關鍵,影響着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在本次調查中,我組了解了農村的現狀、産業構成、公共設施和村民意願等各方面的問題。本報告還對阻礙鄉村的原因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四項解決措施,認為應該從農業現代化、農村基礎設施、特色産業和平台構建等方面入手,呼籲農村唱響産業興旺歌,助推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村;産業;發展
鄉村振興策略在十九大後成為社會熱點,其中産業興旺更是重點。所以我們組選擇了産業興旺對農村的重要性這一問題,編寫了問卷,并進行了調研,最後整理總結形成了這份報告。
一、調查背景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實行鄉村振興,提出了20字總要求,其中他認為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條件和根本,是提高農民收入、走向共同富裕的關鍵點,也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潮流下,我們要趁勢而為,乘勢而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做好産業興旺,農業強村的文章,以産業興旺帶動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生态等全面振興,推動我國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早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調查的基本信息
(一) 調查時間
2018年7月10日——2018年8月25日
(二) 調查地點
廣東省化州市良光鎮甘埇村。
(三) 調查對象
廣東省化州市良光鎮甘埇村的村民,學生,社會人士。
(四) 調查方式
網上問卷調查。
(五) 調查内容
産業是否興旺對甘埇村發展的影響。
三、數據分析
(一) 農村空心化與老齡化
随着社會的高速發展,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到目前為止農村依然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闆。據有關報道說,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非農業遷徙,勞動要素不斷從農村流向城市,為城市化與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實現了國民财富的創造與積累。
其次,農民老齡化帶來的是越來越沉重的是家庭的養老負擔,而這一方面正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重要障礙,除此之外,老齡化問題也在給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埋下了隐患,例如“未來誰來種田,如何種田”等問題值得我們警惕。
據上圖,從圖一可以看出從數據來看,受訪者大多數為19-40歲,其次是41-65歲,從中可以看出老齡化趨勢顯著。從圖二可以看出村民外出務工的類型為長期外地的人數要比附近短期的要多,鄉村振興出現了空心化。在圖三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絕大部分的村民的工作都是務農與打工相結合,由此可見該村的工農兼業現象顯著。
(二)産業的構成
農業的産業化是産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其次,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就是産業結構的優化,所以說,産業興旺對于農村來說是尤其重要。
根據我們在問卷調查中的數據顯示,該村的村民的收入普遍不高,除了少數部分的村民是屬于富裕狀态,大多數人家的收入都是屬于中低收入,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該村最高的年收入可達10萬以上,最低直達0.5萬,貧富差距尤其明顯,在圖五中我們可以知道該村村民的日常消費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方面,然後是教育方面,在其他享樂、理财方面的投入少之又少,甚至沒有,所以說該村的經濟落後,有時候支出往往大于收入。
從上圖的數據可以分析出,該村村民大多數的耕地面積為0-3畝,耕地面積小,村民都是自收自種。該村的傳統農業不足以發展鄉村振興經濟,該村的活力缺失和人口的流失導緻了當地産業的發展不興旺。再者,該村的産業是以農業為主導的,大面積的耕地利用還不夠充分,種植類型較為單一,大多數都是種植糧食,沒有産業優勢;況且當地的機械化水平屬于中等狀态,生産能力較低,單産也不高。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該村的第一産業不夠強,農業發展存在幾個突出問題,第一個是由于農業生産成本的快速增長,農業經濟的效益也不高;第二是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農産品品牌或者是品牌化的程度很低,農産品的附加值不高;第三是該村的農産品結構不完善,有待優化。其次,當地的第二産業也不夠活,例如,農業生産性服務、農産品流通服務不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農業休閑旅遊服務也不完善。
(三)道路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
據上圖可看出,有38.61%的人認為該村的道路交通建設很差,農村道路不成系統,鄉村振興主要道路硬化,舊的道路基本沒變化。
現有基礎設施不完善,僅能滿足部分基本要求,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差,也不完善,文化服務設施欠缺,缺乏運動場所及文化娛樂設施,不滿足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建設的國家标準,而且設施質量也不高。在圖十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村民的出行方式為摩托車,村裡的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發展也跟不上。
(四)現狀用地及鄉村振興環境
根據上圖可以分析出該村現在的用地大多數為土地耕種,其次為房屋建設,用地種類單一;該村還沒有具備發展鄉村振興的環境條件,環境建設基礎薄弱;再加上大多數居民的節約意識不夠強,導緻資源浪費現象明顯。
由上圖數據分析可得,種植業仍然是村民最想在農村從事的産業,農村的村内環境、用水問題、道路硬化都是村民希望及時解決的問題;有四分之三的人認為該村有必要實行産業興旺。村民們希望該村實行産業興旺後,可以整體提高他們村裡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然後達到共同富裕;希望産業興旺能夠進一步促進村裡生态宜居、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有效等各方面的發展。
四、原因分析
自從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策略以來,農村的經濟發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此次調查中加深了我們對産業興旺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們對産業興旺在農村實施的看法。
經過此次調查,我們總結出該村産業不興旺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如下:
(一)農村的空心化
該村因為勞動力的流出導緻了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包括土地空心化和農村公共服務空心化等,該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出和農業經營效益低下,土地流轉不暢,農業基礎設施陳舊等因素,農地抛荒問題十分嚴重。
(二)農民收入低,産業化程度不高,增收渠道狹窄。當前該村面臨的是缺少新的産業支持,農業産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生産成本高,農産品的價格偏低,農民增收的項目少。戶均耕地面積也不均勻,面積小的占大多數,可以說,人均耕地面積少,生産規模小,農産品供應壓力大,生産多采用小農戶生産經營方式,很難在市場上形成氣候。限制了現代機械設備和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國家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的公路多年來得不到整修,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地的過道陡峭,導緻下雨天人們行走困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産、生活和物資的搬運,增加了生産生活的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不能滿足村民基本的農業生産,生活用水等。三是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缺乏統一規劃,雜物推置,占用空間,公共空間荒廢環境衛生較差。
(四)結構調整問題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農産品結構和生産布局還沒有很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很難提高。二是農戶農業生産都是屬于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難以構成規模。由于生産分散,不能構成規模生産,銷售也以自産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的收入。三是在當地,信息堵塞,不流通農民不能及時掌握先進的生産技術,以及很難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四是農民随大流的現象突出,常常一湧而上或一擁而下,導緻了該村增産不增收的現象明顯。
(五)農村産業化問題
一是農業産業化集體水平都不高,企業規模小,發展緩慢,農産品加工不足;産品檔次低。大多數企業對農産品的加工都隻是停留在粗淺的加工層面上,精深的加工比重很少,産品的附加值很低,導緻産品缺乏競争力,企業效益不明顯,多數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争力,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連接機構不夠完善。二是農業宏觀管理體制落後,缺少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加上相關政策不完善,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業競争力的提高,和農業産業化的迅速發展;總體上就該村的農業産業化來說,它起點低,層次低,效益低,産業組織輻射帶動農戶能力弱。三是該村的農業基礎薄弱,缺少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産業組織形式單一。
五、可行性方案
想要農村的經濟發展,肯定是要從産業興旺方面入手。唱響産業興旺歌,助推鄉村振興,必須從農村的各個方面開始調整。
(一)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構成現代化農業,産業體系。我們認為現代農業體系就是要根據自然地理條件來構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來生産出一系列的實物産品和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産品體系。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産品産業體系,包括糧食、牲畜、水産、蔬菜、生果、林業等産品各個産業。要運用現代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農業裝備去從事農業生産過程。二是開發生産服務産品的産業體系,包括生态保護、旅遊觀光、休閑養老等第二、第三産業的産品。三是推進農業科技化,提高農村要素生産,用現代農業支撐産業體系,也就是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體系,想要要建立一個科學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就要先優化第一産業農産品的結構,農村的第二、第三産業要緊緊地跟上第一産業的發展。四是推進産業生産精細化,當地的企業要對農産品進行深加工,增加其農産品的附加值,延長其産業鍊。五是改革農業補貼體系,讓更多的農民樂于耕種,敢于向農業方面發展。
(二)加強對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産業要振興,硬件配套是關鍵。首先農村要解決的就是水利設施建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加大水利設施建設,真正解決農村農業灌溉問題,為産業興旺提供前提條件。其次還需提高機械化耕作程度,推進農業機械化,解決耕作質量低等一系列問題。
要知道農村和農業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促進農村産業興旺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支撐。所以我們認為如果要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首先就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創造出一個和諧的農村基礎設施融資環境,創新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融資機制,破解農村基礎設施融資難等問題。然後要調整農村産業布局,以招商引資為手段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一條村子如果想要産業興旺,經濟發展,招商引資是必不可少的,該村必須要進行招商引資促進産業的發展,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
(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
一是大力發展綠色農産品。我國政府要結合農村的實際,因地制宜,大力實施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發展符合自身的支柱産業。二是大力發展鄉村生态旅遊産業。我們都知道鄉村旅遊産業可以為鄉村的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農民脫貧緻富。三是該村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産品,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無論是特色産業還是旅遊項目,隻要有品質,有特色,就能吸引人前來消費。其次還要保證産品的質量,讓品牌與鄉村旅遊産業相結合,打造出堅實有力的特色品牌,促進鄉村的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五是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産業鍊。
(四)構建平台,促進産業興旺
一是深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靈活運用閑置資源,整合該村的閑置土地資源,搭建銷售平台,利用“村淘”“電商”等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讓村民手中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積極推動“互聯網+”行動,把農産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利用互聯網提供供銷信息,讓農民做到有計劃地生産,有需求地種植,減少資源的狼費。二是要解決鄉村人才不足的問題。就目前來說,甘埇村相對與其他地方落後,呈現出一種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産業空虛化等一系類病态現象。而解決這一病态現象的最好良藥就是破解人才凋敝問題。積極招商引資,引進新的産業項目,帶動當地的産業發展,降低農民農業的生産成本,國家要實施政策鼓勵農民,促進“鄉賢”回鄉發展,引發“城歸”潮流,讓有志于回鄉創業的高知識分子帶着現代高科技回鄉創業。
六、總結與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決好“三農”問題,首要的就是要解決好“産業振興”問題。所以總結這次的調查報告,我們組通過發放問卷和數據的收集,以及查閱相關文獻以及資料,對于廣東省化州市良光鎮甘埇村阻礙産業不興旺的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此次調查,我們也明白了鄉村産業的興旺程度直接影響了當地的發展,因此我們小組分别對該村的産業情況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希望這些建議可以讓該村的産業慢慢興旺起來,早日實現鄉村振興。也希望該村能通過重新規劃與設計,延申與産業興旺相關的産業鍊,考慮當地居民的生産需要,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鄉村振興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莊言.農業産業化的經營與結構調整研究[J].農業經濟,2006(12):9
[2]付志峰,朱宏利,陳國富.錦州市農業産業化發展情況淺析[J].農業經濟,2007(10):9
[3] 曾福生,蔡保忠.以産業興旺促進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2):1
[4] 胡長清.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J].大觀周刊,2015(18):207
[5] 傅光明,付傅文.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興旺[N].經濟日報,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