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z/sjjxcg/
首頁- 網絡思政- 實踐教學成果

《祠堂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2017級信管1班黃琪琳(指導教師:王相東)

祠堂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 以廣州為例
 
 
2017 級信息技術與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一班
調查小組組長:黃琪琳        學号:201706050048
調查小組成員:林  靖        學号:201706050041
執   筆   者: 黃琪琳         學号:201706050048
     内容摘要:本調查報告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調研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祠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得出了祠堂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具有重大意義這一結論。由于祠堂文化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其興趣度不高、難與生活接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祠堂文化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針對此現象,我們從祠堂文化所面臨的時代危機出發,知曉原因,尋找解決方案。祠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繼承與發展需要政府機關、相關負責人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參與。祠堂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革新,讓中國傳統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經受考驗,生生不息。
     關鍵詞:祠堂;繼承;時代;中國傳統文化


     一、選題意義
      俗話說:“家族多強大,關鍵看祠堂。”在中國,封建宗族觀念深入人心,祠堂既是供後人祭祀,也是讓族人不忘其根本所在。承載着曆史痕迹的祠堂也曾“除舊迎新”,遭到當地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強拆,當時的祠堂文化幾乎一度中斷。在這空前危機下,祠堂在族人的守護下繼續保存完好,才有了今天的陳家祠、武侯祠和梁氏宗祠。廣州這座古老的城市,也為祠堂注入了曆史的氣息。作為傳統文化的形式之一,祠堂經曆過的風雨滄桑,讓其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也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繁衍。那麼,我們該如何保護好祠堂?如何讓祠堂文化得以延續?以及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曆久彌新?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二、調查背景與現狀
      (一)背景:祠堂作為家族文化曆史的見證者,曾經曆過風雨,遭到歲月洗禮,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祠堂并不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使我國大部分的祠堂遭到嚴重破壞,盡管祠堂經過後來族人的修繕,但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在中國近代,西方文化的侵入,很多祠堂不再保留着淳樸的鄉村氣息,多與歐式建築相結合。現在,随着社會的日新月異,各種大衆傳媒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祠堂文化難以延續。種種原因讓祠堂文化在時間的流逝中改變,有的鳳凰涅槃,有的一去不複返。
      (二)現狀:從古至今,祠堂一路上經曆了不少風雨滄桑,現在能夠保存下來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的祠堂實屬不易。但是,不少研究數據表明,除了家族祠堂還是留作家族供奉外,大部分的祠堂為迎合社會時代發展需要都以旅遊開發為主,作為景點供當地人們以及遊客參觀,如廣州的陳家祠、楊家祠等。這些祠堂在國内外享有較大的名聲,每年吸引大批遊客慕名參觀。經我們采訪後發現,大部分遊客對祠堂的文化并不關心,而是抱着遊玩的心态參觀其獨有的建築。現如今,祠堂文化的社會功能日益強大,但并沒有多少人願意了解其背後深厚的中國曆史文化。
     三、調查時間、地點、對象、目的等
      調查時間:2018年7月——8月
      調查地點: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番禺區部分祠堂
      調查對象:采訪者共300人,調查問卷回收率達100%
      調查内容:此次調查針對祠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展開,通過調查祠堂
的曆史背景、文化底蘊、社會現狀等資料,統一采取調查問卷和采訪部分遊客的方式得出結論,獲取相關有效信息。
       調查目的:本次調查目的總體上分為四部分,一是掌握如今祠堂文化的大緻
發展趨勢。二是明确祠堂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兩者間的關系。三是分析總結文化傳承問題。四是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提供建議與意見。
      調研方法:問卷調查、實際例子和實地調研走訪相結合的方式。
     四、祠堂及其文化發展的存在問題
      祠堂作為家族興盛的象征,在中國擁有深遠長久的曆史,在這悠久的曆史文化背後,祠堂文化是否依舊存在?祠堂的發展能否讓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加深印象?在下面的數據分析中,我們來了解祠堂及其文化發展所出現的問題。
      (一)開放的祠堂占大部分但少人問津。
      根據采訪後的數據顯示,在不同程度上将近八成的祠堂是允許他人進入的,隻有少部分祠堂作為家族宗祠不對外開放。就此而言,這給對祠堂文化感興趣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進一步地發現祠堂,了解祠堂文化。通過有效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祠堂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存在感較低,很多時候,隻有在家族内的發生重大事務和節日時人們才會去參觀祠堂,聽老人們講解祠堂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祠堂處于開放狀态,大家也很少會自發性的參觀了解。因此,要重拾祠堂昔日輝煌,祠堂的建設工作做好之餘,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着一顆願意探索祠堂背後文化的心并積極參與其中。
      (二)人們對祠堂文化的了解程度淺
      在調查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采訪者在被問到對家族或當地祠堂的文化了解程度時都回答對此了解一點,但當我們詳細詢問時則表示不太清楚。由此可見,大家都知道祠堂在家族或者是地方的重要性,但是對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一無所知。
      中國人流淌着熱血,到哪都要尋找到自己的根,看到自己的“胎記”。“無疑,祠堂是存放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靈魂的栖息地。” [1]祠堂的文化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使後輩謹遵先賢的教誨,具有宣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然而,現在的大衆們對此了解極少,也許在看到氣勢宏偉的建築時忘卻了那些真正令人着迷的文化。對此,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祠堂,了解祠堂文化,相關部門應該大力宣傳祠堂文化,加深人們對祠堂文化的理解。
      (三)祠堂文化傳播具有局限性
      随着時代的不斷變更,大衆傳媒作為一種文化存在方式,對現代社會起着主導作用。當代人們的生活俨然是離不開大衆傳媒的,祠堂文化也一樣,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們的關注,大衆傳媒這一媒介必不可少。
      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利用好這一重要媒介,根據我們的采訪結果顯示,很多遊客都是慕名而來,通過聽身邊的人介紹廣州的古祠堂,感興趣的人則自己閱讀古典文學來感受祠堂古韻。真正利用網上資源的人們并不多,并且善于利用互聯網工具的一般是在校的學生,這使得傳播祠堂文化的範圍變小。
      我們都知道,具有兩面性的大衆傳媒在祠堂文化的傳播方面起着積極的作用,它讓人們足不出戶也能認識大千世界,更能讓遠在千裡的人同樣能感受祠堂的美。所以,祠堂文化若要繼續發揚,必定要緊跟時代的潮流,抓住大衆媒介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讓更多人有途徑了解祠堂文化。
      (四)祠堂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習近平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2]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的祠堂,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圖可知,大多數人認為祠堂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少部分人認為是文化傳播的體現。但事實告訴我們,一種優秀的文化想要流傳久遠不僅要在原有的基礎上繼承,更要有所創新。人的發展不能一成不變,祠堂文化也是如此。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就像石馬鎮的古祠堂一樣,經過當地政府和村民的共同改造創新,祠堂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祠堂文化也因此大放異彩。這說明文化傳承固然重要,但絕不能忽視文化創新。
      (五)祠堂文化正淡出大衆的視野。
       2016年夏,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三個自信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個文化自信。 [3]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祠堂文化并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反而每況愈下這是什麼原因導緻的呢?
      由下圖的數據分析顯示,祠堂文化淡化的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其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好;二是現在的人們普遍沉迷于網絡,對祠堂文化淵源興趣度不高;三是祠堂文化自身的原因,随着時間的流逝,不被重視祠堂也會面臨着文化逐漸淡化的現象;四是較古老的祠堂無論是其建築構造方面還是文化習俗方面都與現代人們的生活習慣相違背。種種原因都讓祠堂文化在現代的生活中與人們漸行漸遠。
     “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中華五千年曆史留下來的自然環境和古老建築加速消亡,伴随湮沒的還有關于古祠堂的曆史文化記憶。” [4]
通過一系列的實地調研和采訪,我們得知祠堂文化正在淡化,想讓祠堂文化得到“複興”,人們應該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護祠堂,保留祠堂的觀賞價值,此外我們也要提高對祠堂及其文化的興趣。
     五、祠堂文化發展緩慢的原因
      (一)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使祠堂遭受打擊。
      在網上時不時都能看到祠堂遭到破壞的新聞,“屋檐、牆壁破損,窗框斷裂,地面坑坑窪窪,幾乎成了斷壁殘垣。” [5]這是對受到破壞祠堂現狀的真實描述,從調查顯示,祠堂被破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祠堂在曆史上的沖擊
      早在抗日戰争時期,日軍大面積侵華,我們的祠堂也遭遇不同程度的破壞。像稱為廣州文化名片的陳家祠也有這麼一段痛苦經曆。據資料顯示,坐落在廣州的陳家祠曾被一個日僞特務連侵占,數月以來遭受日僞軍的肆意破壞,長久不修的陳家祠因此損失慘重,這給後來政府出資修建加大難度。
      2.祠堂長久失修、無人管理
      祠堂想要從曆史的風雨中鳳凰涅槃,那麼修繕和重建是必不可少的。祠堂是整個家族的核心場所,是供奉祖先、教育後輩的地方,一個宗族的強大興盛離不開祠堂的完整程度。“若祠堂内外雜草叢生,逐漸演變成堆放稻谷柴火的場所、貧苦人們臨時住宅處、和堆放商品的倉庫。” [6]那麼祠堂就失去了其最終的意義。另外,祠堂若沒有專門的人員來看護,祠堂便得不到有效的管理,祠堂的發展也成為一大難題。
      3.外來文化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市場,在帶來積極文化的同時,也伴随着諸多隐患。好萊塢、星巴克、快餐文化一時之間風靡全國,然而受此影響最深的是廣大的青少年,相比起久遠的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更願意接受形式多樣、包容性強的外來文化。祠堂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樣面臨如此嚴峻的情形,當代的人們很少會主動探求祠堂背後的文化,除了家族事務或重大節日會參觀祠堂外,其餘時間入祠堂的次數少之又少。随着時代的更疊,中國傳統文化是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還是遺棄,這都将是我們所關心的。
      (二)人們對祠堂文化興趣度不高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想要在某方面成績顯著,那麼就應該對此感興趣,隻有把興趣培養起來,才會有目标有動力砥砺前行。然而,随着物質生活的迅速崛起,人們日漸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中一發不可收拾。對于像祠堂文化一般的傳統文化絲毫不感興趣。如圖3所示,有14%的調查者對祠堂文化完全不了解。調動不起大衆的興趣,祠堂文化在時代的大潮中很難發展起來,以至于止步不前。
      (三)祠堂文化宣傳力度不夠
      如圖10所示,我們發放的問題是“您知道以下哪些是廣州的祠堂?(多選)”,正确答案為陳家祠、麥氏宗祠以及晴川蘇公祠。我們能明顯的看到選擇陳家祠的居多,其他的正确答案錯誤率較高,那是什麼原因導緻的呢?後來我們詢問了陳家祠祠堂的管理人員,他說道“很多遊客都是慕名而來的,我們每年都會出資打廣告,畢竟祠堂是不會動的,我們隻是希望更多的人能來此感受一下獨有的嶺南文化。”麥氏宗祠和晴川蘇公祠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并不是其文化較為落後,而是宣傳工作不到位,即使是本土居民也未必知道。由此可知,宣傳力度的大小是祠堂文化傳播的關鍵,我們必須重視。
     六、祠堂文化發展 解決方案與可行性建議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清楚認識到祠堂文化正面臨的重重危機。祠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祠堂文化的發展,祠堂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現在祠堂文化發展所遇到的困難我們必須重視。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依靠祠堂管理人員以及相關部門,還要通過多方面努力,人人參與、人人保護,共同努力推動祠堂文化的較快發展,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保駕護航。為此,我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對祠堂進行定期維護,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
      長久以來祠堂大多數是供人參觀所用,祠堂内部一般不住人,這往往容易導緻祠堂内設施被雨水陽光等侵蝕而産生問題卻得不到解決。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帶動當地居民一起組織成立祠堂監管小組,針對不同祠堂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方案。如選出1-2名祠堂管理人員輪流當值,每周對祠堂内物資進行清點登記,另外定期打掃祠堂衛生、請專人來檢查祠堂是否需修繕。另外,組織相關會議就祠堂的發展問題善于聽取大家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從祠堂的内部出發,找出解決方案,讓祠堂呈現昔日輝煌。
      (二)祠堂應加強自身文化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祠堂想要在曆史滾動的車輪中生存,在時代的浪潮中發展,那麼要在已有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尋求一條适合祠堂文化發展之路。為把祠堂打造成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中心,祠堂還可以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如族人向後輩訴說祠堂文化、在祠堂裡教小朋友學習書法、打造祠堂文化月,進行一系列的有獎競答比賽,針對祠堂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開展類似遊園活動的比賽項目,讓廣大參與者在有趣的比賽中獲取知識。
      (三)加大祠堂文化宣傳力度
      祠堂文化可以通過相關書籍、報刊以及雜志等途徑傳播,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工具作宣傳,向人們訴說當地的祠堂故事,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每個祠堂可設有專門的講解員,向遠道而來的遊客講解祠堂文化的背景;祠堂内可放置展示闆,上面附有祠堂的曆史文化介紹及建設藍圖等,讓參觀者明确祠堂今後發展方向;學校組織全體學生到祠堂進行參觀遊覽,學習悠久文化;相關政府需重視祠堂的發展,定期免費發放門票供當地居民或遊客參觀等。祠堂文化的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相應措施對祠堂文化進行宣傳。
      (四)與旅遊産業建立鍊接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第三産業的旅遊業,是拉動經濟的重要動力,就此而言,祠堂文化若與旅遊産業相結合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祠堂不僅供族人參觀,也可以供外來遊客觀賞,祠堂内部設有展廳,可以相應賣一些紀念品,祠堂外可以打造民宿,讓想更多了解祠堂文化的遊客可以合理安排好時間。不過想要讓祠堂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一定要有人對祠堂工作進行監督管理,不能說以犧牲祠堂為代價發展旅遊業。
     七、調查總結與展望
      在為期一個月的調查過程中,我們從多方面了解到廣州部分祠堂的文化背景,明白祠堂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得出祠堂文化在傳統文化中頗具影響力,它們之間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結論。祠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子,應該受到重視,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推進傳統文化走向輝煌。對此,我們針對‘祠堂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共面向大衆發放三百份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調查結束後我們組員共同整理好數據,其中,較多受訪者認真地填寫我們的調查問卷,給予一些寶貴的建議,讓我們的調查更加順利方便。雖然調查時間較短,但我們從中學習到許多,聽到很多人的意見,大家普遍都希望像祠堂文化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能深深紮根在人們的心中。為此,我們将不懈努力,繼續通過走訪、書籍、媒體等方式研究祠堂文化今後的發展方向,為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出一份力量。
      從祠堂文化目前的現狀可知,祠堂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這項任務比較艱巨,成功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每個人同心協力、用心付出,共同打造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設計的調查問卷地18題中,我們問填寫者“通過填寫此調查問卷,請問您以後是否會對祠堂文化多加關注?”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近六成的填寫者選擇了“會的”這一選項。說明大家開始重視祠堂文化,開始關注這背後已有幾千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個好的預兆。我們組全體組員共同希望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是曆久彌新的,并不是簡單的一成不變,也不是胡亂改變,而是有相關的制度保障讓傳統文化少受外來文化的西化。我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在大家的共同參與下能夠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 關于祠堂,你了解多少[EB/OL].
http://www.sohu.com/a/204730397_117391 ,2017-11-17.
[2]李兆華.淺談宗祠文化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學文摘》,2018(3):1.
[3] 宜春曆史文化研究會.祠堂文化縱橫談[EB/OL].
http://www.cclycs.com/k110012.html,2017-06-16.
[4] 何麗雲.祠堂文化複興的“道”與“路”[J].中國圖書評論,2012(08):99-101.
[5]百年祠堂年久失修遭破壞令人痛心[EB/OL].
http://shanghai.xinmin.cn/xmjd/2012/11/12/17147528.html,2012-11-12.
[6]百年祠堂怎麼“活”?[EB/OL].
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qznews/201609/t20160917_1919727.shtml,2016-09-1